网上老年大学老年心理课第十三课老年人自杀及心理护理

标签:
第十三课老年人自杀心理护理 |
分类: 学习园地 |
2020年9月30日
20-21点
课前答疑:
1、什么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2、为什么要进行沟通: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3、沟通的形式:
(1)语言沟通: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2)非语言沟通:包括声音、语调、肢体动作。
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结合。
4、现状把握。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老年人因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以及家庭的角色的转换,使得性格特征有巨大差异,大多数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年人性格古怪,难以与之沟通及交流。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心理因素: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
对态度,心存偏见与误解,自视过高,轻视别人,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环境因素: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不适合的时间,
如不便讨论隐私时。
媒介因素: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言语不通,缺乏技巧。
一、案例分析:
2014年8月,某社区一位80多岁的李女士服安眠药自杀。家人回家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成功。经询问,老年人称:20年前与老伴出行出车祸,老伴去世,自己双腿致残疾。老人丧偶后,搬来与子女同住。因子女工作忙,经常见不到子女,自己行动不便,不愿外出。今几年晚上失眠,靠安眠药帮助睡眠,感觉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活着没有意义,趁家人不在时,服用大量的安眠药自杀。
请思考:
1、李女士为什么会服药自杀?
2、如何帮助李女士及家人,杜绝老年1人再次出现自杀行为?
二、老年人自杀的特点
1、从年龄阶段来看,70-80岁为高发人群。
2、从婚姻及居住状况看,多为丧偶、独居的老人。
3、从方式看,以跳楼、自缢和跳河居多。
4、从时间上看,一般为上半夜至凌晨时间段。
5、从自杀率来看,自杀未遂率低。
三、老年人自杀的原因
1、性格特质:胆怯,对生活满意度低,刻板、缺乏情感沟通。
2、应激:到了老年阶段,丧失亲朋好友,甚至丧失子女,丧失生存自理能力,身体功能下降,容易产生负面思考。
3、身体疾病: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经历折磨和痛苦,过分担心家人,导致精神压力。
4、精神疾病:抑郁症和焦虑症,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放弃生命。
四、预防
1、最接近的人群的注意:老年人想自杀,都有所表现,如情绪低落,对家庭人员担心等,发现情况要及时预防。
2、社会支持系统:亲友的关爱和支持,让老年人坚强乐观。
3、诱因解决:分析老年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加以解决。
4、心理及精神干预:帮助老年人纠正错误认知,如片面认为家人对他不重视,注意与老年人聊天,注意他的情绪调整。
5、专家的帮助:咨询专家,判断是否是抑郁症,开通服务热线,请求帮助或通过互联网咨询,让其心情调整。
五、拓展学习
自杀的干预:
1、一级预防: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
2、二级预防: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
3、三级预防:预防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老年人自杀的干预,加强对老年人抑郁症的预防和护理,是干预的有效措施。
六、课堂练习——判断对错
1、距离产生美,所以空巢老人的亲情关系会逐渐增强。(具体分析)
2、所有老年人在离退休后,都会出现离退休综合症。(错)
3、对于丧偶的老年人,为了避免受到社会舆论的困扰,不应该选择再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