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门荤豆花”
花协西南片区协会第25次会议在街子古镇召开。具体地点在古镇的“江门荤豆花”饭馆。虽说在这里开会、住宿赶不上宾馆、饭店,可楼上开会、住宿,楼下用餐,十分方便,且经济实惠,还能品尝到这里有名的“江门荤豆花”。参会同志都觉得会务同志选得不错。

四川豆花与北方的豆腐脑不同,吃四川豆花要吃蘸水,来四川多年,也习惯吃豆花,只不过蘸水少放点辣椒,味道还很不错。可荤豆花还头一次听说过。10月18日上午,参会同志交流了工作情况后就到中午了。午餐就尝到了“江门荤豆花”。当服务员端上一大盆热腾腾、香喷喷的豆花时,才看清楚荤豆花的内容,里面除有豆花外,还有肉片、酸菜,吃起来鲜嫩可口、清淡味美、荤而不腻,加之特别的蘸水调料(有辣和不辣两种),特别是那汤更是鲜美可口,留下深刻印象。饭后,我把饭店两侧墙上贴着江门豆花彩色图片和简介看了一遍,得知这家豆花店是街子古镇地震重建后从泸州江门迁来的。从柜台上挂牌得知江门荤豆花以悠久的历史、特有的文化和精湛的工艺,还被评为泸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午饭后,饭店人少了,我就同店里老板(即豆花店主厨)聊了一会儿,特别想看看江门荤豆花的制作过程。这时,正好有七、八位游客进店来要品尝荤豆花,我征得老板的同意,到后厨参观他的操作过程。豆花是先前就做好的,他说,一般的豆花放到锅里煮上十多分钟就不成形了,他制作的豆花下锅后形状不变,可制作豆花的过程没有见到,说是商业秘密。再看他下锅的调料原来有老坛泡酸菜、鲜菇和土鸡汤、精肉片(用豆粉已拌好)、大骨汁,其荤素相容、汤质互生,淡浓交合,江门荤豆花的味道才这么鲜美。





江门荤豆花在街子古镇也只此一家。老板跟我说,现在是旅游淡季,到了旺季,想到我们店来品尝荤豆花要提前预约呢。现在的政策好,他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干下去,还打算再搞分店。我真佩服这位老板,很有经济头脑,临走时,我祝愿他生意兴隆,把店办得更好。
从网上下载的“江门荤豆花”简介:
四川泸州江门荤豆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夜郎故国江门寨,因其美容美体最适合女性食用,故又称“女儿菜”。早在汉代,古人利用卤水做凝固剂的条件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期,豆花的制作技术被完全掌握。川滇黔边百姓在漫长的生活中,将豆花和常年食用的酸菜煮在一起招待客人,人称“一锅熟”,这便是荤豆花的雏形。明代文学家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三十年间多次往返江门品味豆花煮酸菜的美味。吴三桂反清称帝、途经江门,下令隔河祭拜九鼎山寺,其祭品中就有酸菜煮豆花。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瘦肉片被放入酸菜豆花中,其汤美味可口,其质有别于“素豆花”,故改名为“荤豆花”。这标志着荤豆花的制作工艺走向成熟。
一代代豆花传人将荤豆花的制作工艺不断发扬,荤豆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手法:选豆、浸豆、磨浆、煮汁、冲花、炒酸菜、下原汤、煮料、调味。与此发展的还有荤豆花的蘸水。俗话说,“吃豆花就是吃蘸水”。荤豆花的蘸水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油酥辣椒、糍粑辣椒等种类,生菜油、木姜油、香麻油等不同风味让豆花的口感更加丰富。
现今,江门荤豆花品牌店在四川泸州江门镇境内有18家,在省内城市有8家,在外省市有18家。获得了泸州市“热菜银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诸多荣誉,它成了江门镇餐饮业中的知名品牌,俨然是江门镇的代名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