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老街印象
2011年11月2日
听家园湘妹子们介绍,太平老街离我们驻地较近,果然十多分钟就走到了。
太平老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清朝嘉庆年间,清代地方政府为满足货物和居民出入城需要,在大西门和小西门之间新开辟一座城门,取名太平门,意指天下太平、世道昌盛,太平街街名由此而来。街区临近湘江码头,商贾云集,老字号店铺比比皆是,是当时长沙城内最繁华的地区。200年来,街区的街巷格局保存完好,街名也一直沿用,至今老街上的老字号店铺,还保存着清末时长沙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在这条不长的老街上,我们看到与其他地方古镇、老街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这里有一个比街道更有名的地方,这就是贾谊故居。太平老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是贾谊故居和老秤店。
时间还不到八点半,贾谊故居还没有开馆,等我们看看老秤店,回头再来参观了。
(一)太平街的老秤店
我们走到这家很不起眼的老秤店,小店刚开张,在近三平方米的小店里,年过花甲的店老板,鼻梁上架着眼镜,刚擦完摆放各样小秤的玻璃橱柜,就接待顾客了。小店的墙上悬挂着各种大小不等手工秤,这些都是用于收藏的。店门前有一杆大秤,秤的一头是个座椅,周围花环的点缀引起我们的兴趣,老伴坐上去,店老板还为他称了体重,付了一元钱。我想这是老板招揽生意的招牌吧!

我去过一些老街和古镇,各种工艺品、小商品、名小吃琳琅满目,长沙的太平老街的老秤店,可能是独此一家。我高兴地与老人交谈,得知今年60多岁的文志飞,13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16岁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子叫卖乡间。23岁时,文志飞来长沙谋生,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太平街立足。40多年时间里,他制作了13万多杆秤,成为长沙城颇有名气的手艺人。文志飞被大家称为“长沙城最后一个制秤人”。
老人告诉我们,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0多道工序。现在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磅秤的出现,让杆秤退出了生产领域;现在电子秤的出现又让杆秤在生活领域将逐渐销声匿迹。


老人还指着玻璃橱柜旁的一个木墩告诉我们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已经用了90多年修秤用的木墩,老人还戴上老花镜,坐上小板凳,给我们示范了一番。我一边请教老人,一边拍了几张照片。老人看到我这么感兴趣,给了我一名片。这时,我从老店左边的墙上,看到了各媒体报道老秤店的多篇文章,就拍了下来。
好乖的一对双,坐上花秤,来一张!
对于现今电子秤大行其道,杆秤渐渐隐退的现状,文志飞老人对此并不觉得遗憾。他说,当年他刚到太平街时,这里还有四家手工制秤的店铺,可如今只剩他一家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复杂,利润也很低,为了维持经营,他的店里也卖起了电子秤。相比之下,没人愿意学习制作杆秤的手艺更让他担心。老人有个愿望,他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给后人,将传统老手艺继承下去。我们也盼望有人来接班,不能让传统老手艺这一文化遗产失传啊。
(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