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乔启军
乔启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67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后市营销十策

(2009-07-03 15:45:56)
标签:

乔启军

房产

2009年后市营销十策

 

文/乔启军

 

2009年三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大变数,其中政策性对市场性影响是变数的主要特征,乔启军将这些变数做如下归纳:

 

其一,新一轮房政或在九月份出台,以抑制房价、进一步强化土地使用监管、收紧货币政策、小产权房屋治理等为主要内容;其二,投资型需求强势界入及国家刚性投资拉动,导致滑入房价“虚高”轨道,有可能出现房价“结构性”急升;其三,由于上半年的极度释放及购买力的普遍下降,自住刚性需求出现相对“萎缩”;

 

其四,开发商的集中放货,“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明显,其中大户类产品可能出现“滞销”,房地产市场产品再次进入结构性调整;其五,2009年三四季度到2010年一二季度,是房地产市场是否复苏的关键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楼市出现自927以来空前利好时机。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开发商只有“因势利导”方能“不变中应万变”,把握房地产市场规律,从而抓住利好的市场机会,寻求突破。

 

1、以品牌赢得市场信心。

房地产市场历来信奉品牌开发商,特别是冷市,市场信心更向品牌开发商和品牌社区靠拢;而品牌开发商和品牌社区也确实能给到市场诚信、品质的依赖。所以,当前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或社区的品牌塑造尤显重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

 

2、以品质产品赢得消费者信任。

品质产品的打造是冷市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很多开发商为节约成本,不注重品质产品的打造,这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市场在缩水,品质不能缩水,这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基点。

 

3、以价值兑现赢得消费者安全感。

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的消费者,谁都想买到物有所值的产品,价值兑现无论是现实的意义还是预期的意义,都要十分明白地告诉消费者,怎样将“价值兑现”“十分明白地告诉消费者”是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关键,这牵涉到价值内容、价值预期、价值兑现方式等等。

 

4、以精准判断赢得市场时机。

所谓“精准判断”是立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消费心理、价值取向、开发趋势等等层面的准确把握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判断。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之下,以上五个层面都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让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所以房地产市场营销必需做到“先知先觉”方能把握机会,立于不败。

 

5、以速度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快速出货是硬道理,只有快速出货才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不管2009年房地产后市是冷是暖,只要是暖的时间,就以速度换时间,及时出货,没有理由踌躇不前,也没有时间让你排兵布阵。

 

6、以大量出货赢得市场供货份额。

怎么样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首先要看你的市场供货份额,尽管2009年房地产后市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预测,但如是有相应较大供货份额,可以有拨的头筹的机会,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看谁的货量多,谁就是赢家,因此可以大开大合,倾量走货,不需保留。

 

7、以性价比赢得市场竞争。

勿庸置疑,当前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房价,这也是供求双方利益诉求博弈的焦点,最精明的营销策略就是将性价比深植到消费者内心,让他们感觉首先是物有所值,然后是物超所值。

 

8、以创新互动活动赢得公众关注。

我们必需要做到所营销的项目能引起竞争对手、媒体、民众、政府等公众的高度关注,并强调和他们有效的线下互动沟通,特别是媒体,在传播生成上能将项目形象、价值推广最大化等。

 

9、以温情服务赢得市场口碑。

实际上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媒体”,能承载一个项目的市场口碑,服务水平好坏,是房地产市场营销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以强雕,特别是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消费者需要更温情的关怀。

 

10、以使命感和责任赢得社会认同。

对于一可房地产开发商或一个社区,最终的价值实现体现在它对一个城市人居的命感和责任,因此,房地产市场营销需要灌输这样的理念,并作为营销行为的指导。当然这里是和第一点的呼应,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品牌属性,后者强调社会属性。

 

“赢的心态是天生的,赢的意志是培训出来的,而赢的过程才关系光荣与否”,赢,当然是每个开发商都想达到的目标,冷市告诉我们,赢的难度增加了,赢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乔启军只是想说,房地产市场在任何时候变化是一直存在的,不管是冷市还是暖市,机会只属于真正想“赢”的开发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