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儒释道”三重境界
(2008-10-06 11:59:27)
标签:
乔启军楼市买房房产 |
买房“儒释道”三重境界
所谓“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可见“儒释道”影响深远,对“世”而言,不妨可以将“儒释道”理解成三种态度,三种理想,三重境界。
“世”为“象”,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将其归纳到“象”中,不管是政治,伦理,“象”是一种民间的理解。而“市”者,当然也是“世象”。
不妨偷换一下概念,“治市道,乱市佛,由治入乱是儒家”,如果这个“市”说的是“楼市”,恰恰表明“楼市”买房的三重境界,三种理想,三种态度了。
一重境界,“入市”,儒说,齐家,治国,平天下
“入市”,是一种说服,也是一种必需。中国是以“家”为基本的社会结构的,而住房是家的载体,无房就无所谓家,正如儒的规劝“入世”一样,“入市”是必然的。
很多中国人将“成家立业”作为人生阶段规划,这里面实质上是儒的思想影响,从而买房的动机变得一目了然,“齐家”,可能是他们一辈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和态度。
但儒说“人心有善恶”之本源,说到底人总是有对“利”的趋同性,所以才有买与卖之间的“纠葛”,这种“纠葛”可“盛市”也可“乱市”。虽然儒说“君子坦荡荡,小人才重利”,而实际上人人是君子的社会理想从来就没有实现。
“入市”总是世俗的,儒从根本上也是世俗的,基于“齐家”的理想,“入市”自然是首现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正是楼市需求产生的根本。
至于因“利”而生的需求,是在儒的教义下的顺理成章,儒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物之用极”而反,所谓“乱象”因此而生。
应该说“入市”的境界是一种“顺境”,“顺境”更多会是儒说的“礼让”,“进取”,“规矩”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楼市的繁荣,很多买房者就是因此“入市”。
二重境界,“遁市”,道说,无为而治,天下乃安
当前,楼市底迷自然是不渝言表,“遁市”不妨是个自我保护的态度,道说“无为”,可以从其浅面加以理解,“无为”非“不为”,而是“大有为”。
“遁市”可以说是对“入市”之“乱象”的修正。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这告诉我们,“乱象”可以是暂时的,关键是每个人之道,合起来就会是“公道”。
很显然,楼市底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买家需求“无为”,“利”无从出,采取“遁市”的态度是明智的。道说,无为而治,天下乃安,这里不去讨论其深层次的内涵,只是表明买房者对他们自身的“利”的强调,而“天下乃安”才是有社会意义的结果。
相比“入市”境界,“遁市”的境界是“逆境”,选择在楼市“逆境”时的暂时逃避,对买家尤为重要,它可以是一种应变,也是道说的“非常道”。
三重境界,“出市”,佛说,空即色,色即空
佛说四大皆空,“出世”,是出凡尘,度万生。而楼市之“出市”,自然是远离楼市。佛说“出家”一说,和儒说“齐家”,看起来是相反的人生态度。
既然“出家”了,家即是空,房子即是空,无需“入市”买房了,佛说“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到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不多了。
楼市之“出市”是消极的态度,说明对楼市彻底“绝望”,万念俱灰,不再有重新“入市”的企想,相对“入市”,“遁市”境界而言,“出市”的境界是“乱境”,是一重逃避现实的态度,而在此之前,一定是在“入市”,“遁市”境界里经过了几个伦回了。
其实,楼市之“儒释道”三重境界是乔启军的调侃,更多是对买房者而言的。当楼市向好时,踌躇满志地“入市”,是“儒”的;当楼市向背时,“遁市”以求自我保护之“道”;而当楼市向乱时,因为看不到前景而选择“佛”说的“出市”。
应该说楼市之“儒释道”三重境界是很多买房者都有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当前,很多消费者都在“入市”、“遁市”和“出市”间徘徊,这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无论是选择“入市”,“遁市”,还是“出市”,最终取决于买家本身。(文/乔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