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感悟随笔乔启军 |
开发商,“左倾”还是“右倾”?
“左倾”和“右倾”是两个路线。狭意地理解,“左倾”是“抵抗”的路线,“右倾”是“投降”的路线;“左倾”是保守的,“右倾”是激进的。
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生存和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站在什么立场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是开发商要面临的艰难选择。有选择前者的,一度看好楼市,高奏凯歌;有选择后者的,一度悲观,三十六计“走”为上。
关于“左倾”和“右倾”路线的决择,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悲壮”的故事,每一次都和“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后来的人总会找出“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所在,错误不在于“左倾”或“右倾”本身,而是“极左”和“极右”,实际上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政策主导阶段,国家对房地产绝对控制;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主导阶段,房地产开发多元化、市场化,市场垄断成为“地产泡沫”的“万恶之源”;第三阶段,政策性调控和市场化并举阶段。
房地产市场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是是从2006年起的一系列“新政”,且不管这些“新政”是否“左倾”或“右倾”,但就“民生关注”这一点来说,可以断定为“仁政”,即使会给房地产市场化带来必然的“阵痛”。
“低收入阶层通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主要通过政策性住房解决,而高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主要通过市场行为解决。”这是温总理有关“民生住房”问题的重要谈话,关键的动词是“解决”。
前两类群体很显然是“政策性调控”解决住房;后一类群体是通过市场途径解决,这实际上已非常明朗了。在这样的背书下,开发商走什么路线,“左倾”还是“右倾”?应该要有个明智的判断了。
勿庸置疑,开发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这个市场是受到政策“修正”的市场,它同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是显然有区别的。孙行者在做“齐天大圣”时是何等的自由,却毫无“修为”,以致天下大乱,于是,观世音给了他一道“紧箍咒”,最终让他修成“正果”,保唐僧取得真经,造福天下。
要让中国人“居有其所”,完全放任市场自由化显然是行不通的,开发商可以说是“孙悟空”的角色,就是要有“紧箍咒”才可能让他不“率性而为”,以致天下大乱。因此,在政策性调控和市场化并举的“第三阶段”,房政“紧箍咒”正是让房地产市修成“正果”,让每个人“居有其所”,就是“取得真经,造福天下”。
因此,面对“政策性调控”,开发商的态度应该是“右倾”的。而面对“市场化”应该有一定的“左倾”,虽然市场是开发商赖以生存的根本,但也不要一味地走“右倾投降机会主义”路线,这当中的“度”很关键。
今年,房地产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的把握对于开发商来说也很重要。潘石屹先是“左倾”的,王石是“右倾”的,可就在几个月间,潘石屹就“倒戈”“右倾”,成为王氏“卖拐”的听众,其房地产“百日剧变”的论调,说明潘石屹“左倾”立场已经向“右倾”的妥协。
“左倾”和“右倾”,虽说是路线的“泾渭分明”,但更多是要“模糊”两条路线之间的差异,开发商就是要在“左倾”和“右倾”的夹缝中寻找第三条路线,既不是“极左”,也不是“极右”,“极左”和“极右”显然是错误的。
怎么去理解?“极左”是不合市场现状的,楼市低迷,消费者的购买力被种种因素抑制,开发商需要“作为”去激活。同时,政令也是不可违背的,是“紧箍咒”,其目的是善意的,要“左倾”地看待。“极右”也是错误的,“机会”不是一定就是要以“完败”来换取,一味“投降逃跑”只能变成“穷寇”,不是每个开发商都有“卧薪尝胆”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更快地“肃清”。
“左倾”和“右倾”的中第三条路线是什么?乔启军认为,适度“右倾”于政策,不抵抗,适度“左倾”于市场,不妥协,着眼于生存和发展的命题,曲线救市,寻求机会。关键就是一个字,“度”。“左倾”和“右倾”是要告诫开发商,不要有极端路线的偏向性,最终的对错,要看开发商能不能修成“正果”。(文/乔启军)
前一篇:降价,开发商的“投名状”!
后一篇:《水调歌头》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