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C用894,000,000美金买下了北美的奥运转播版权,开幕式转播是当地的8月8号晚上8点(中国已经是9号的早上8点了)。
虽然已经通过网络看到了一些视频,但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NBC对北京的报道(如果要我说这些报道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更愿意说它是“立体”的),所以我真的很想看看——他们会如何解读。
因为我要也播新闻所以那晚没能完整观看。不过,那仅有的——我看到的不到30分钟画面已让我泣不成声。我无法平复内心的震撼和激动!那夜——无法入睡!如果你说,是因为我第一次看,所以激动万分,那我要告诉你:当我看第三遍时依然热泪盈眶.
可是,当我跟朋友分享我的感受时,她却惊讶于我的震撼。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版本——CCTV和NBC。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8月9号的美国各大媒体对开幕式不惜用尽溢美之词,反而国内的网评却夹杂着微词。
对于这个毋庸置否的杰作,我可以想象它是如何让现场的人们如痴如狂。但是对于场外的人而言,他们的感受却取决于传播者的角度和视野。
如果你说CCTV让你看到的是恢宏盛大,我要说NBC会让你体会崇高和伟大!如果你说CCTV让你看到的是壮丽华美,那我要说NBC向你展示的是精神和气节!如果你说CCTV让你看到的是整齐如一的大型团体操,那我要说在NBC的镜头中你看到的是对人性的深层次解读!先抛开电视产业发达和技术设备先进这些托辞,也不去讨论剪辑技术和镜头流畅度——事实上,理念和角度才是真正的鸿沟。
关注什么,镜头就会表现什么。从NBC的镜头里,不需要用任何爱国、团结、奉献、责任、崇高、伟大这样的词语去装裱,你就能懂得这个国家过去的成就,现在的崛起,未来的辉煌都是必然。因为让外媒记者们最震撼的不是光和影、乐和声、科技和规模。而是人,
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普普通通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在西方社会,这个极端个人主义的世界里,他们单单是想想:那么多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准如一的表演,又是什么力量让170万志愿者凝结在一起——就足以让他们敬畏了!用他们的话说:这样一个意志坚强、万众一心的民族是不可能战胜的!
让我们看看NBC的角度吧。

当中国队进场时,NBC的评论员是这样说的“和姚明并肩前行的是地震中的小英雄。他叫林浩,四川地震中的幸存者,今年九岁。他有三十多个同学葬身废墟,幸免遇难的他却返回去从废墟中救出了两个小孩。当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回去救人时,他说:我是班干部之一,这是我的责任...”




从那一刻起,
NBC的镜头就没有离开过他——他挥动着手中的国旗,从容地走着,头上的伤疤清晰可见。无论是接下来的升奥运会旗,还是点圣火仪式,NBC的镜头都没有离开过他——在他们看来,那个时刻,那个场合没有任何人比这个孩子更重要。


当火炬点燃,礼花怒放的时刻,NBC的记者用对姚明的采访结束了转播“在你看来这个在地震中救了两个孩子的林浩对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最后当记者说“...Lin
Hao,Thank you!”仅九岁的他非常绅士地和记者微笑握手,用标准的发音说道“Thank you very much!”
我想在那个晚上,在西方社会里,中国人被扭曲了的形象,已经被这个孩子转变了吧。
然而我们的媒体对于林浩,只有这样的解说词“他曾经获得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该觉悟了:对一个英雄的颂扬绝不是给个头衔那么简单

奥运会旗升起的时候,就是这双饱含热泪的眼睛让我泣不成声。








这些是奥运会旗和五星红旗升起时,我看到的一些镜头。什么中国情、奥运结;什么自信、尊严、气度。这些特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吗?这比起“百年梦圆”这类的白描解说,该如同“惊雷”比“蛙鸣”吧。


对于朗朗的出场NBC做了这样强调:26岁的朗朗是中国最受欢迎最有成就的钢琴家,他身旁的小女孩今年7岁,学钢琴约一年的时间。画面呈现的是朗朗在教小女孩弹钢琴。对于这样的组合安排,大家都能领会导演的寓意吧。遗憾的是我们的转播对于这点只字未提。
活字印刷板翻滚时,NBC给了很多这样的特写,让你看清楚这样的高低错落,让你看清楚是仅有的几十厘米的变化形成的波浪。当人们突然挥舞手臂从盒子里钻出来的时候。评论员几乎是喊着说的:你简直不敢相信,这不是电脑,不是机器,这是人——是人做到得!太难以置信了,他们是如何训练成这样的...
整场转播中,与CCTV截然相反的是,NBC的解说很少,你听到的是言简意赅的背景介绍和适时的由衷赞叹。他们用中国人自己的脸庞去讲述这个国家的故事。









“见微知著”古已有之,自己也说“细节才是内容”,——那为何还要一个大全接一个大全呢?
那些真正被感动的人——他们关注的——是人本身!
关于对开幕式的质疑,我想NBC评论员在结束时的对话已经做出了回答:“这是一场极具震撼力,极其优美、绚丽的盛宴!我之前跟你说过,这是我第一次做这样的现场转播,请告诉我以往的开幕式都像这样对吧?”“不,以往都没有,你来对了时候!”
如果我要说这些西方的眼睛和思维,把九十九分的开幕式呈现了百分之九十的话,我想问的是——我们会给自己的解读者打多少分呢?
——谭琳 08/11/20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