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与千里香

标签:
九里香千里香七里香十里香芸香科 |
分类: 认识植物 |





















九里香(Murraya
exotica),芸香科九里香属常绿小乔木。高可达8米。枝白灰或淡黄灰色,但当年生枝绿色。叶有小叶3~5~7片,小叶倒卵形成倒卵状椭圆形,两侧常不对称,长1~6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或钝,有时微凹,基部短尖,一侧略偏斜,边全缘,平展;小叶柄甚短。花序通常顶生,或顶生兼腋生,花多朵聚成伞状,为短缩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花白色,芳香;萼片卵形,长约1.5毫米;花瓣5片,长椭圆形,长10~15毫米,盛花时反折;雄蕊10枚,长短不等,比花瓣略短,花丝白色,花药背部有细油点2颗;花柱稍较子房纤细,与子房之间无明显界限,均为淡绿色,柱头黄色,粗大。果橙黄至朱红色,阔卵形或椭圆形,顶部短尖,略歪斜,有时圆球形,长8~12毫米,横径6~10毫米,果肉有粘胶质液,种子有短的棉质毛。花期4~8月,也有秋后开花,果期9~12月。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五省区南部。常见于离海岸不远的平地、缓坡、小丘的灌木丛中。喜生于砂质土、向阳地方。南部地区多用作围篱材料,或作花圃及宾馆的点缀品,亦作盆景材料。根、茎、叶所含化学成分与千里香类同,yuehchukene的含量较之千里香的高约1倍。transcaryophyllene的含量高达50%。









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又名七里香、十里香、万里香,芸香科九里香属小乔木。高达12米。树干及小枝白灰或淡黄灰色,略有光泽,当年生枝绿色,其横切面呈钝三角形,底边近圆弧形。幼苗期的叶为单叶,其后为单小叶及二小叶,成长叶有小叶3~5、稀7片;小叶深绿色,叶面有光泽,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4厘米,顶部狭长渐尖,稀短尖,基部短尖,两侧对称或一侧偏斜,边全缘,波浪状起伏,侧脉每边4~8条;小叶柄长不足1厘米。花序腋生及顶生,通常有花10朵以内,稀多达50余朵;萼片卵形,长达2毫米,边缘有疏毛,宿存;花瓣倒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达2厘米,盛花时稍反折,散生淡黄色半透明油点;雄蕊10枚,长短相间,花丝白色,线状,比花柱略短,药隔中央及顶端极少有油点;花柱绿色,细长,连子房长达12毫米,柱头甚大,比子房宽或等宽,子房2室。果橙黄至朱红色,狭长椭圆形,稀卵形,顶部渐狭,长1~2厘米,宽5~14毫米,有甚多干后凸起但中央窝点状下陷的油点,种子1~2粒;种皮有棉质毛。花期4~9月,也有秋、冬开花,果期9~12月。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及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的南部。生于低丘陵或海拔高的山地疏林或密林中。石灰岩地区较常见,花岗岩地区也有,有时为小面积范围内的单优种。东自菲律宾,南达印度尼西亚,西至斯里兰卡各地。据以前描述的模式植株,是从中国南方引种的,但该模式标本已失传。另选采自印度的作代模式。
九里香与千里香是两个很近缘的种。二者的区别在于九里香的自然分布在离海岸不远的多属砂壤地方,喜阳光,耐干热,植株较矮小,但在香港邻近的大屿岛上,有颇高大的老龄树,其花与叶均较小。千里香则见于较内陆地区的山地林中,立地较湿润,颇耐荫。但也见于季节性干旱的石灰岩山地,在广东省阳山县的石灰岩山地次生林中,有以千里香为优势的混交林,树的胸径在10厘米以内,在博罗县罗浮山,有百年以内的老树,在海南三亚市的甘什岭密茂林中,有高达12米,距地表约5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达35厘米的老树。在器官形态上,九里香的小叶是在叶片的中部以上最宽,顶端钝,有时急尖或近于圆,成熟的果长与宽约略相等,顶急尖或钝;千里香小叶的最宽处通常在中部以下,顶端长渐尖,成熟的果长远过于宽,多呈狭长椭圆形,顶端锥尖。前者多栽种作绿篱,或作盆景,后者尚未见有栽培,而其根多作中草药用。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后者的花远较大,花瓣长达2厘米,台湾产的多属此类。根、叶用作草药。味微辛,苦而麻辣。性温,一说有小毒,通经络,行气,活血,散瘀,止痛,镇惊,消肿,解毒。治感冒、头痛、胃痛、牙痛、风湿骨痛、跌打肿痛。根皮松软,淡黄色,据报道,根的50%酒精浸剂可用作口腔粘膜表皮麻醉剂,用两面针和千里香的根50%的酒精浸剂,可减轻局部刺激作用。根皮含微量吲哚类生物碱yuehchukene,又含skimmianine.花及叶均含15种以上的精油,以γ-elemene(占30%)neriolidol、trans-caryophyllene等,后二者各占11%以上。又含黄酮类化合物:exoticin等。花瓣、果、茎皮等,又含不少于16类的“简构”香豆素,如
coumurrayin等。据动物试验 yuehchukene有强效的抗着床活性。
前一篇:北美枫香树也叫胶皮枫香树
后一篇: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