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与薏米

标签:
薏苡薏米禾本科薏苡属杂谈 |
分类: 植物辨别 |
















薏苡(Coix lacryma-jobi),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秆直立丛生,高1~2米,具10多节,节多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无毛;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宽大,开展,长10~40厘米,宽1.5~3厘米,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中脉粗厚,在下面隆起,边缘粗糙,通常无毛。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长4~10厘米,直立或下垂,具长梗。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之总苞,总苞卵圆形,长7~10毫米,直径6~8毫米,珐琅质,坚硬,有光泽;第一颖卵圆形,顶端渐尖呈喙状,具10余脉,包围着第二颖及第一外稃;第二外稃短于颖,具3脉,第二内稃较小;雄蕊常退化;雌蕊具细长之柱头,从总苞之顶端伸出.颖果小,含淀粉少,常不饱满.雄小穗2~3对,着生于总状花序上部,长1~2厘米;无柄雄小穗长6~7毫米,第一颖草质,边缘内折成脊,具有不等宽之翼,顶端钝,具多数脉,第二颖舟形;外稃与内稃膜质;第一及第二小花常具雄蕊3枚,花药桔黄色,长4~5毫米;有柄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或较小而呈不同程度的退化。花果期6~12月。产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生于湿润的屋旁、池塘、河沟、山谷、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地方,海拔200~2000米处常见,野生或栽培。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世界的热带、亚热带、非洲、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种植或逸生。本种为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总苞坚硬,美观,按压不破,有白、灰、蓝紫等各色,有光泽而平滑,基端之孔大,易于穿线成串,工艺价值大,但颖果小,质硬,淀粉少,遇碘成蓝色,不能食用。


























薏米(Coix chinensis),也叫苡米、回回米、马圆薏苡,禾本科薏苡属一年生草本。秆高1~1.5米,具6~10节,多分枝。叶片宽大开展,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序位于雌花序上部,具5~6对雄小穗。雌小穗位于花序下部,为甲壳质的总苞所包;总苞椭圆形,先端成颈状之喙,并具一斜口,基部短收缩,长8~12毫米,宽4~7毫米,有纵长直条纹,质地较薄,揉搓和手指按压可破,暗褐色或浅棕色。颖果大,长圆形,长5-8毫米,宽4-6毫米,厚3-4毫米,腹面具宽沟,基部有棕色种脐,质地粉性坚实,白色或黄白色。雄小穗长约9毫米,宽约5毫米;雄蕊3枚,花药长3~4毫米。花果期7~12月。我国东南部常见栽培或逸生,产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生于温暖潮湿的十边地和山谷溪沟,海拔2000米以下较普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印度、锡金、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菲律宾。模式标本采自中国。颖果又称苡仁,味甘淡微甜,营养丰富,含碳水化合物52%~80%,蛋白质13%~17%,脂肪4%~7%,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麻油酸占34%,并有特殊的薏仁酯;磨粉面食,为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米仁入药有健脾、利尿、清热、镇咳之效。叶与根均作药用。秆叶为家畜的优良饲料。
二者之区别:
一、用途有别:薏苡之用主要用其总苞,其颖果小
二、总苞之别:薏苡的总苞卵圆形,长7~10毫米,直径6~8毫米,珐琅质,坚硬,有光泽,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