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山姜、草豆蔻

标签:
姜艳山姜草豆蔻姜科姜属姜科山姜属杂谈 |
分类: 植物辨别 |






















姜(Zingiber
officinale),繁体字写作“薑”,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2.5厘米,无毛,无柄;叶舌膜质,长2~4毫米。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长4~5厘米;苞片卵形,长约2.5厘米,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管长2~2.5厘米,裂片披针形,长不及2厘米;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长约6毫米;雄蕊暗紫色,花药长约9毫米;药隔附属体钻状,长约7毫米。花期:秋季。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广为栽培。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
根茎供药用,干姜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生姜主洽“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又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
根茎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醇 ,姜烯
,莰烯,水茴香烯,龙脑,枸橼醛及按油精等。此外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
及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等。




















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 ),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或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时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产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热带亚洲广布。本种花极美丽,常栽培于园庭供观赏。根茎和果实健脾暖胃,燥湿散寒;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叶鞘作纤维原料。种子含挥发油0.7%、棕榈酸、按油精、α石竹烯及倍半萜烯醇。









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株高达3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可于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厘米;叶舌长5~8毫米,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厘米,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长2~2.5厘米,顶端不规则齿裂,复又一侧开裂,具缘毛或无,外被毛;花冠管长约8毫米,花冠裂片边缘稍内卷,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长3.5~4厘米,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直径约5毫米;腺体长1.5毫米;花药室长1.2~1.5厘米。蒴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熟时金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产广东、广西;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种子含挥发油约1%。所含山姜素为7-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豆蔻素为2',4'-二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
三者区别如下:
姜,姜属;叶较小,长15~30厘米,无柄;穗状花序球果状;花较小。
艳山姜,山姜属;叶大,长30~60厘米,有短柄;圆锥花序总状,下垂;花较大。果具明显棱纹。
草豆蔻,山姜属,叶大,长50~65厘米,有短柄;总状花序顶生,直立;花较大。果棱纹不明显。
前一篇:党参、羊乳、电灯花
后一篇:龙船花、五星花、长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