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黄杨与小叶黄杨

标签:
雀舌黄杨小叶黄杨瓜子黄杨黄杨科黄杨属 |
分类: 植物辨别 |
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木,高3~4米;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数中部以上最宽,长2~4厘米,宽8~18毫米,先端圆或钝,往往有浅凹口或小尖凸头,基部狭长楔形,有时急尖,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两面凸出,侧脉极多,在两面或仅叶面显著,与中脉成50~60度角,叶面中脉下半段大多数被微细毛;叶柄长1~2毫米。花序腋生,头状,长5~6毫米,花密集,花序轴长约2.5毫米;苞片卵形,背面无毛,或有短柔毛;雄花:约10朵,花梗长仅0.4毫米,萼片卵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连花药长6毫米,不育雌蕊有柱状柄,末端膨大,高约2.5毫米,和萼片近等长,或稍超出;雌花:外萼片长约2毫米,内萼片长约2.5毫米,受粉期间,子房长2毫米,无毛,花柱长1.5毫米,略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3~1/2处。蒴果卵形,长5毫米,宿存花柱直立,长3~4毫米。花期2月,果期5~8月。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生平地或山坡林下,海拔400-27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贵阳。
井窥斋按: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与匙叶黄杨(Buxus harlandii )颇类,不易区分。二者之区别在细微之处。第一看叶脉:雀舌黄杨的侧脉与中脉成50~60度角,匙叶黄杨的侧脉与中脉成30~35度角。第二看雄蕊:雀舌黄杨的雄蕊较长,长6毫米;不育雌蕊较长,具柱状柄,高约2.5毫米,与萼片近等长。匙叶黄杨的雄蕊较短,长4毫米;不育雌蕊较短,具极短柄,末端甚膨大,高约1毫米,为萼片长度的1/2。 第二看花柱:雀舌黄杨的花柱长1.5毫米,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3~1/2处。匙叶黄杨的花柱较短,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4处。
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 parvifolia )是黄杨(Buxus
sinica)的变种,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无毛(湖北兴山产的,小枝被较长毛,叶往往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上面极光亮,其余和上所述相同)。产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
黄杨(Buxus
sinica
),又名瓜子黄杨或锦熟黄杨,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长6~8(~10)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花期3月,果期5~6月。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各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长阳县。
井窥斋按:顾名思义,黄杨(瓜子黄杨)与小叶黄杨的区别在于其叶片的大小不同,黄杨的叶片较大,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而小叶黄杨的叶片较小,长7~10毫米,宽5~7毫米。
再按:叶背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此黄杨属植物特色之一也。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