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荆芥

标签:
荆芥荆芥属唇形科六座大山荆芥 |
分类: 植物辨别 |



荆芥,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资料云:其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叶叶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小苞片钻形,细小。花萼花时管状,长约6毫米,径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内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锥形,长1.5~2毫米,后齿较长,花后花萼增大成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长约7.5毫米,冠筒极细,径约0.3毫米,自萼筒内骤然扩展成宽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约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内藏,花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片明显。子房无毛。小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毫米,径约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井窥斋按:所拍植物是园林里种植的花卉,与资料描述几近吻合,因此我断定这种植物就是荆芥,但上次发博之后,许多网友告诉我这不是荆芥,但没有说出所以然,也没有告知这种植物的种名。我颇觉疑惑,因此决定重拍并仔细观察。观察发现此植物的叶片侧脉5对,与“侧脉3~4对”稍有出入。另,《植物志》荆芥属中关于绒毛荆芥的描述与此种植物也大致吻合,难道这种植物就是绒毛荆芥吗?而《植物志》中缺少关于绒毛荆芥的图示,因此始终不敢确定其种。发于此,请同好赐教。照片分别拍于4月26日和7月1日。

附高人评点如下:
高桥顺子先生曰:“荆芥这玩意儿,真是扑蒴迷离,到公园看到的荆芥,都不是常用中药“荆芥”,后来才知道,公园里的荆芥都是“荆芥属”的植物,而中药用的荆芥,是“裂叶荆芥属”的植物,哈哈,绕口令!”高桥顺子先生一语道破天机。耨云堂先生博客中的“荆芥”即植物志中所说的“裂叶荆芥”。裂叶荆芥也叫荆芥,但毕竟是“也叫”、“又名”或“别称”。特记!
百合草老师告诉我这种荆芥叫“六座大山荆芥”,是一种属内杂交种,《中国植物名录》没有收录。其形态描述如下: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约50cm。叶片卵状,脉密,下凹,面不平,缘有圆形齿缺。花序直立,高出叶面。茎上部6个茎节各生两个二歧聚伞花序,状如“六座大山”。花萼管形,脉10余,齿5。花冠筒冠檐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宽大,前端多裂,下垂。花冠蓝紫色,喉部有紫色斑点,上、下唇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前对较短,后对较长;花柱1,2浅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