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的画

标签:
董希文 |
分类: 艺术 |
董希文(1914-1973)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中央美院这样的地方是聚集狂人的,如董希文这样外表文静的人,究竟有一颗怎样躁动的心,只需要看一看他的作品。
提起董希文,大家都会联想起《开国大典》这幅画,可是我第一次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是下面这幅画《牧歌》,当时是在付老师的一本美术杂志的封底看到的。
http://s10/middle/501dcd71g8a7926b24c99&690
我感到这幅画这么粗犷,取材这么大胆,用色又是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画面中没有画一笔草原,却让人联想到了草原的空旷、辽阔与苍茫。付老师说这是董希文的画。
董希文是浙江绍兴人,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去法国留学,1943年赴西北研究敦煌壁画。这些经历形成了他的审美观和表现技法。
董希文的画有国画和油画等等不同品种,相互之间有的差别极大,使人联想不到这是出自一人之手。例如:
http://s11/middle/501dcd71g8a79774237ba&690
这是他1948年创作的代表作《哈萨克牧羊女》,用(据说是国画的北魏艺术)刚健奔放的线与形表现,基本上用冷色线和平涂的淡色块作装饰性处理,既富丽、又柔和,没有古代壁画生搬硬套的痕迹。可是,你能将其与上一幅画《牧歌》联系在一起吗?然而,如果将其与上一幅画《牧歌》再与《开国大典》一联系,一切都有了解释。原来,董希文是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与中国绘画的想象与敦煌壁画的装饰结合了起来,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深入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他在谈到《开国大典》这幅画的创作时说:“在带有装饰性处理的这幅画里,尽力表现出富丽堂皇,把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这样的风格创新可以认为是一种冒险,一旦得到社会接受,就是成功,否则会被冷落。因为直到现在,如潘天寿就认为不要硬要把中国画西方化,各是各的,是两座不同的山峰。他的儿子,现任中央美院潘院长也继承了他的思想。当然,董希文主要是将油画给中国化了。
如果将《开国大典》变成国画形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就到达随心所欲的境界,董希文一定是在努力达到这种境界,难怪他教育学生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顺水推舟”,这也是很多艺术家的作风,如徐悲鸿写给自己的条幅“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董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就是统一中的豪放,豪放中的统一,他的色彩往往丰富到五颜六色全部都有,看来如同一个大花脸,可是又统一到一个整体,让你只有感叹自己的呆板。
http://s7/middle/501dcd71g8a7afd8aed36&690
这幅画的淡绿色等等几乎是从锡管里挤出的颜料直接抹到了画面上,最多只有简单的调色,可以是在画布上进行的。这些看来又很得体。从远处看。
画到炉火纯青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浓墨重彩总相宜,可以随心所欲了。
http://s5/middle/501dcd71g8a7a34eac024&690
http://s12/middle/501dcd71g8a7a38c1a03b&690
他总是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合适的色调,有的画使用油画的灰暗调子,这幅画又是明快的对比色调。
http://s16/middle/501dcd71g8a7a3ce2de2f&690
从以上的画中几乎可以找到任何颜色。
并不是可以乱画,从下面的画,我们依然感叹他的造型技法的娴熟。
http://s14/middle/501dcd71g8a7a4ca9c0dd&690
http://s10/middle/501dcd71g8a7a4da72c59&690
董希文承认自己的画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发现“塞尚在分析画面色彩冷暖对比和中间色的推移,对于他追求形体的坚实感是很有力量的。” 这可以从他的求学经历中得到解释。可见他任何一个学习经历都没有浪费。
董希文的艺术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结合得很好,是最大的受益者,虽然后来文革中他也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