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开幕式 开启中华文化传承之思

(2008-09-11 14:16:27)
标签:

杂谈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整场表演中,中国古代文明的展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老的打击乐器「缶」,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琴,古代经典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等,都透过演员美轮美奂的表演而一一呈现。开幕式结束后有的观众大赞节目精彩,有的观众抱怨展示古代中国的部分看不懂,有些中国观众不知道被演员高高举起的形似勺子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甚至还有些外国观众误将几百个起伏变化,拼出不同造型的字模当成了麻将。在缺乏背景知识介绍和中文讲解的情况下,外国观众的「看热闹」可以理解,毕竟短短一个小时的文艺表演,很难让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建立一种文化认知,更多的只是为他们增加一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开幕式带给我们的,除了一场展现民族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视听盛宴之外,还应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学习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在开幕式的缶阵欢迎仪式和后来的「文字」节目中,均出现几千名演员高声吟诵《论语》名句的场景。我对这种安排并不感到意外,甚至还觉得在节目中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点不够新颖。但想想孔子和儒家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所占的分量,及在世界范围内所发挥的影响,便也明了开幕式策划者想透过《论语》展现中国文化内涵的用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起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推崇,但是对于这种堪与「中国」一词画上等号的经典文化,我们自己又了解多少?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篇幅有限的《论语》摘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知道的更多?

    在大陆的这几年,除了从事法律业务之外,我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国学知识。在走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大陆国学教育和国学普及的现状后我感到忧虑。目前大陆的中小学国学教育(包括幼稚园、学前班)倡导者多,实践者少,学校教育在升学考试的重荷下,似乎已无力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上多下功夫。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诵读传统经典文化读物是奠定孩子思想基础的重要方式,但却苦于缺乏适当的引导而无法在课外实践对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于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所应选择的国学教材,以及如何指导孩子饶有兴味地读那些「经典」,家长们也存在很多困惑。

    一般来说,国学经典的学习,主要分为幼童学习的蒙学和需要理解性阅读的典籍两部分,蒙学阶段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广为流传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蒙书。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要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易经》、《老子》、《孙子兵法》、《六祖坛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作。另外,学龄儿童还应背诵唐诗宋词等古代诗词歌赋,因为古诗文不仅能够给孩子提供文学滋养,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还是孩子未来人生信念的重要来源。一些家长和我交流时,也提出质疑「孩子背诵之后会不会忘记?」我的回答是「会忘记,但是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忆的东西,就好像每天的饮食,可以变成营养,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看懂多少典籍,而在于营造一种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孩子从小对国学留有印象。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学习。曾听到我的一位朋友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的经验,他说:「有些时候,孩子对于某一本某一类的书没兴趣,但是过一段时间,在某个机缘下,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而且往往一本书会带领我们找到下一本书。通常我都是因势利导或顺着孩子的喜好,找寻相关的书放在他的身边,让他自由选择,绝对不会过度强烈推荐,即便是再好再重要的书。要营造读书是种享受、是乐趣的气氛,因此要避免任何的压力。」这虽然不是针对国学启蒙,但与少儿读经典的方法殊路同归。

 

了解悠久历史 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浩如烟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现古代中国的部分,遵循历史脉络,选取了五千年文明史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元素来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一场开幕式看下来,虽然不能说给我上了一堂完整的历史课,但却让我想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们遗忘了多少东西,还有哪些内容是我们了如指掌的?随着追求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是不是有很多人对历史越来越感到陌生了?

    大陆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评价年轻作家时,曾发出「新生代作品『没有昨天』」的慨叹。或许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却也一语道出现代人历史知识匮乏的事实。我曾和一些大陆的孩子讨论过学习历史的心得,在他们看来,从小学到高中,持续十几年的历史学习,如果不是期待自己将来成为历史学者,那么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孩子们的学习重点通常是背熟历史事件的年代、经过、人物,因为这比起理解事件深层意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加实用。但这样学习的结果是,考试结束,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几乎被忘得一干二净。

    没有学好历史的责任不在于青年学生本身,整个社会缺乏人文历史氛围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经济和追求物质进步为首要任务的时代,在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人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学习有用的技能、攻读热门的专业、获得更高的学历、找到高薪的工作、改善自身的生活,能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些文学书籍的人已经不多,能去主动地、毫无功利心地研读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史,就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或许情况正在好转,因为很多大陆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全社会对人文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同时他们也正在努力为全民营造一个重视人文历史的教育环境。前段时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论语》的于丹、品《三国》的易中天、读《史记》的王立群就带领人们重读历史,并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

    一轮学习经典、重读历史的热潮并不足以弥补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缺失,在对历史的学习中认识自身进而完善本民族的方方面面,应该成为人文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完整地理解当下,了解了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我们必然会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并更加自信地走好未来的路。

 

提高本土认知 传承中华文化

    这次奥运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颠覆了以往几届主题曲充满激情、热烈奔放的风格,尽显平和安宁的气度。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初听时都觉得不太适应,因为歌曲感觉与大家所期待的大相径庭,平和安宁取代了激情澎湃。开幕式结束后的几天,我又有机会再听这首歌,越听越觉得它符合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可以传达出我们独特的情怀。后来得知这首主题曲的作者叫陈其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我对这位音乐总监有些好奇,上网看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陈其钢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旅法二十年,作品曾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是当今国际乐坛杰出的华人作曲家之一……」陈其钢这样形容自己:「我如同一棵中国的树,被移植到法国的土地上,法国的空气和土壤使我变化和成熟,但是我仍然是一棵中国的树。」

    这让我想起某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本土文化质量决定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平衡不同文化间关系的能力。」陈其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二十年的旅法生活,不但没有冲淡他的中国情结,反而让他游走于两种文明之间,将西洋音乐注入神秘而独特的东方内涵。远离乡土使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结更加紧密。反观时下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身在故土却与本土文化日渐疏离——对国粹艺术不屑一顾,对日韩文化顶礼膜拜;对中国茶道一窍不通,对美国快餐津津乐道;对传统节日兴味索然,对西方洋节情有独钟;对汉语教育不以为意,对英语学习趋之若鹜。结果,我们披上了外人的衣服,却将自家的祖传宝贝丢掉。

    其实,继承传统文化与接受外来文明并不矛盾,只是面对文化之间的融合,我们需要以理智和审慎的态度作出甄别,并练就一身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本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学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孩子们的纯真笑脸感动了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从年轻一代入手。幼儿时期诵读的国学经典将为我们叩开走进历史的大门,对历史的了解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最终使我们在面对异族文化时不再盲从,到那时,我们还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担忧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