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官窑瓷胎是麻仓土(组图)

标签:
杂谈 |
从元代始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了制瓷原料,它与瓷石混合称为𠄠元配方胎质,元、明时期麻仓土原料称为“御土”“官土”由官方垄断,不允许民窑使用麻仓土制瓷原料,因此从元代始至明代嘉靖朝的官窑瓷器均是麻仓士胎质,嘉靖后麻仓土原料枯竭。
笔者认为若要准确鉴定元、明官窑瓷器的真伪必须以器物的胎质是否属于麻仓土胎质特征。从元代至嘉靖这时段的官窑瓷器实物中,笔者总结岀麻仓士胎质特征近20条,光是胎、釉所反映岀的彩色就有五条特征。当然并不是每件器物都具有20条特征,只要一件器物上有一至二条特征就可吃准它是真品,麻仓土胎质特征并不只是反映在露胎的圈足上,而是在整个器物的胎釉中都存在。以麻仓土胎质特征来鉴定元、明官窑瓷器的可靠系数是100%。特别是国产青料的成化青花官窑瓷器鉴定难度极大,若不从麻仓士胎质特征入手鉴定是不易分辨真伪的。例如笔者的成化青花(国产料)桃鹤纹碗,被扬静荣、赵青云、雷从云等鉴定为现仿。其实此成化青花碗是官窑精品中的精品-脱胎瓷。此碗胎质极薄,麻仓土胎质所反映岀的特征有六条。笔者所收藏的元代、永乐、宣徳、成化、弘治、正徳、嘉靖等朝的官窑瓷器均有麻仓土胎质特征。有些特征要知到它产生的原因才能科学地揭示它的本质,也就知到它具有时代的真实性,这对辨别器物的真伪非常重要。从万历朝起的官窑瓷器本人不收藏,一是量大,𠄞是胎质是高岭土胎质至清雍正朝,乾隆朝又发现优质的高岭土。清三代除了珐琅彩瓷易识别外,其它品种瓷器识别难度大,清仿明晚,后仿明、清的都有,高岭土胎质不具较多特佂,因此分辨真伪较难。认识研究清代官窑瓷器又是另一范畴。
有些专家他们哪里认识麻仓土胎质特征!一遇到国产青料的明代官窑瓷器和清仿现仿的明代官窑瓷器,大多专家是不能分辨的,在鉴定时只说一声现仿了事,他们还没有认识麻仓土胎质特征现象的经验。
从成化款识看,清仿款识没有成化款识肥,是一种细小而字体生硬拘束,笔画青料饱满。再看仿品胎质找不到一点点麻仓土胎质特征现象,这是在市场收藏实践中所证实的鉴定经验。
以下是麻仓土胎质的各朝代官窑瓷器图像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