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将失蜡法工艺用在制瓷上

(2012-02-26 15:21:21)
标签:

杂谈

   失蜡法是古代铸造青铜器的一种成熟工艺方法,又称“脱蜡法”、“熔蜡法”、“走蜡法”。从我们收藏的瓷器实物看,失蜡法应该是从隋朝就开始运用在制瓷工艺上了,唐代、五代、北宋均采用过失蜡法制瓷工艺。目前还没有发现隋朝以前有失蜡法制瓷的器物。凡是用失蜡法工艺制瓷的器物均是朝廷用瓷,犹如王室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专利一样。

   为什么隋朝至北宋时期要采用失蜡法制瓷呢?一是体现朝廷的制瓷经济实力,二是朝廷有一种继承古老制铜器的特权思想作怪,三是由于只有单一的瓷石原料,为了增强胎体强度和轻巧的瓷器采用失蜡法工艺是最好不过的方法,四是复杂的器物造型和纹饰旋车不能制作而失蜡法可以制作。到了元代有了𠄞元配方的胎质虽然解决了胎体强度和大型器物的制造,但又岀现了笨重器型的毛病。

   笔者观察了北宋宫廷“易定”瓷器的玉壶春瓶、长颈盘口花瓶、鸡头壶、双兽耳花口瓶等均是失蜡法工艺制作的。可以得岀这样的结论:凡是北宋宫廷的“易定”瓶类瓷器均是采用失蜡法工艺制作,这是朝廷制作瓷器的专利。

   凡是北宋宫廷“易定”瓷器采用失蜡法工艺的,器物内壁圈足处均有一个凸圈,这种特征或现象是将内模蜡底部旋去一圈呈凹型。它的目的有两个作用:一是便于接圏足底部,因为器壁只有2至3毫米的厚度,必须在接口处加大器壁厚度。𠄞是加强圈足处的𠄘重强度。这一特征可分辨器物的真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