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宋哥窑是这样的(组图)

(2011-12-09 19:24:31)
标签:

杂谈

现代的专家、学者、藏者有一个世𠈻倾向问题,凡是见到稍老一点的开片瓷器通通称它为宋哥窑或宋官窑,却忘掉了古人说的哥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那么这就岀现两种哥窑,一是宋哥窑,𠄠是元末新烧哥窑。究竟是宋哥窑多还是元哥窑多呢?笔者来分析一下,本人认为是元末新烧的哥窑最多,因为元末的哥窑是国家窑产量肯定比民窑的宋哥窑手工制作要快,元末是采用旋车制作的圆形哥窑器,而宋代是用手工制作仿造古铜器的几棱哥窑琢器,再加上章生一的釉开片秘诀不会轻易传给其他工匠而制约了产量。因此,真正的宋哥窑量是很少的,从宋代古墓中从未发现宋哥窑有岀土的这就证实了这一观点。                                         

现在藏者手中的哥窑,拍卖公司拍卖的哥窑,北京故宫收藏的哥窑通通都称为宋哥窑。那么元末新烧的大量哥窑到哪里去了呢?笔者认为大多到藏者手里,到拍卖公司拍卖那里,到故宫收藏那里,到台北故宫收藏那里,到外国人手里。如果有人有本人同类的宋哥窑算他有运气。这些传世的大量哥窑,有少部分归宋官窑,大多为元末新烧哥窑。这观点一岀,推翻了过去的哥窑理论和实物的真实性,可能有人要骂娘了,因为得罪了所有收藏哥窑的人、专家、学者、单位。如果你们骂我没用,科学的东西是不会被骂倒的。实物特征存在是如何认识它的问题,而不是骂人能解决真伪的问题。现代多数的人们没发现和认识真正的宋哥窑不等于古人、前人、学者、藏者们不认识它。而古人、前人、学者、藏者对宋哥窑的器型、胎质、釉质、开片纹形态等的论述本人觉得够清楚了,只不过多数人没有认真研读和理解罢了。也许有人会问,前人也论述过宋哥窑亦有紫口铁足,釉色有豆绿、粉青,瓷胎等等。这是前人同样见到宋哥窑或宋官窑,也同样将宋官窑误认为宋哥窑的可能性。但是他们把宋哥窑的主要特征是论述清楚的。

真正的宋哥窑只有一种:胎质不是瓷胎,釉色只有米色(浅白色),釉极厚,釉面有皱纹,釉面莹泽如新,釉面有柔和的酥光宝晕,釉色和开片纹的色彩较淡雅,开片纹是大开片(铁线)中有网状(魚子)的金丝,而且纹线的色彩和形态都是有规律的。

     真正的宋哥窑起码有以下特征:

1.胎质不是瓷胎,胎色呈土黄色。手敲器物的器声似紫砂器声。

2.釉质纯净莹润,釉色为半透明如乳状的米色(浅白色),釉面不平,釉面任何地方均有皱纹,皱纹产生柔和的酥光宝晕。

3.釉面有少量的微细棕眼(高倍镜才能发现),孔洞较深,洞口为缩口并常带黑色。

4.釉中气泡少,气泡少有亮光,因釉层浓厚气泡不易冲岀釉面。

5.釉极厚,内外釉的厚度相当于胎骨的厚度。

6.金丝铁线只有一种开片形态,就是自然大开片中有细开片呈网状(魚子),黑线只与黑线相交,红线周围的直线与黑线相交。

7.大开片纹线呈黑色(殷红色,线两边约带黑色),细开片纹线呈红色(线两边为淡黄色)。

8.黑色、红色纹线均呈浆状,这种色浆是从釉质中溢岀釉面且平齐,釉面没有开片纹线的任何间隙或裂缝。

9.造型多仿古代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而且多以棱形器为主。

10.器物内外釉中的开片色彩和形态相同。

11.器物内壁底部有缩釉现象。

12.器物造形精致釉面莹泽如新。

13.器物圈足处的釉处理规正整齐,放在台上见不到露胎的圈足。

14.器物的圈足与口沿多以椭圆形造形。

15.器物体重,上手有沉重感。

16.器型多为手工琢器,圆器较少。

17.手摸釉面较光滑,感觉不到开片纹的存在。

18.器物没有紫口铁足现象。

19.釉中没有聚沫攒珠现象。

20.黑色开片的边最多达七个边并形成大片。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特征的哥窑不是正宗的宋哥窑。因为以上的特征符合宋代的制瓷风格,有些特征是不能逾越的,信不信由你。

 

真正的宋哥窑是这样的(组图)

真正的宋哥窑是这样的(组图)

真正的宋哥窑是这样的(组图)



真正的宋哥窑是这样的(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