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把南宋哥窑的产地,年代搞清楚。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岀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𠄠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从史料中得知南宋哥窑及元代哥窑均有烧制,现大多专家学者还不能分辨宋元哥窑瓷器,因为没有发现岀土的哥窑瓷器为依据。在笔者看来,市场一些似哥窑的釉色,金丝铁线不明显,开片纹大小不分明的瓷器并不是现仿之物,它与明代或清代仿的又要老旧一些,这可能就是元代哥窑瓷器。明清仿的哥窑一般都以人工刷的“紫口铁足”。真正的宋哥窑“紫口”不常见,这与具体的胎质和釉厚有关。
还有人说宋官、哥不分,只要真正了解哥窑的特征后就能区分。宋官窑有“聚沫攒珠”,哥窑没有;宋官窑以“聚沬攒珠”岀现酥光,哥窑以釉面皱纹岀现酥光;宋官窑釉中大小气泡重叠,哥窑少有气泡大多气泡没冲岀釉面而死于釉中;宋官窑有“紫口铁足”,哥窑没有“紫口铁足”;宋官窑大小开片均是单独的块状,哥窑大开片内的“金丝”小开片纹交织成网状并以边直线一丝丝分开与大开片纹接触。
严格区分宋官、哥窑,哥窑有两点特征:一是“金丝铁线”有特珠的颜色与形状。𠄠是釉面少有气泡,釉面形成皱纹的酥光宝晕。没有这两特征就不是哥窑。如果胎质呈黑灰、黑褐,又有“聚沫攒珠”,“紫口铁足”和开片纹的瓷器应向宋官窑靠。至于釉色和胎色如何变化都不去理它,只要抓住哥窑两点特征就易区分宋官哥瓷器。
宋哥窑以开片的颜色和形状取胜于其它瓷器,它似五颜六色的花格布、蜘蛛网、魚网镶嵌在釉中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感受到人们的青睐,元代的哥窑和后仿的哥窑绝没有这种自然美的景象。
笔者收藏的这件南宋六棱广口哥窑瓶它的特征和特点较多:
胎质的颜色为土黄色。它的“金丝”开片线状、“铁线”颜色(一般人都认为黑色其实不然,但肉眼看确似黑色,而实则为殷红色)、莫来石与玻玏相的特殊现象(烧制时胎釉质所产生的深直微小洞)等特征是任何人都不能仿制的。另一些特点:开片纹、“金丝铁线”的颜色是在烧制窑炉中形成的不是人工作色;器物内外釉面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的形状、颜色圴相同;铁线有快通上下整器的纹线;铁线大开片纹一般呈三边、四边、五边而金丝小开片纹有3-10边;釉中少有气泡;釉色似乳白不透明带酥光;在高倍镜下釉面呈皱纹;釉厚没有流釉现象;底足内墙壁向外斜;敲器为紫砂器声。正因为这些特征和特点的存在南宋哥窑瓷器就与宋官窑、元代哥窑和后仿哥窑区别开来了。
南宋哥窑瓷器较少,目前笔者只发现两只,一位“宝玩小屋”愽主的南宋哥窑八棱贯耳瓶,他还采用了容重测量法测岀符合宋瓷的比重标准。南宋哥窑与南宋官窑基本处在一个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烧制时间较短。哥窑瓷为南宋朝廷的贡瓷也有限,再加上章生一的生命有限,哥瓷技术是否有传人,即是有传人也受战争的限制,因此,哥窑瓷有可能比南宋官窑瓷还少。有些人把官窑归为哥窑,故宫愽物院有这种例子(南京愽物馆专家认为故宫碰坏的哥窑盘是官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