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他们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认为他成才已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了的成绩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在某一个方面特强。孩子在找到了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方向后,通过努力就能取得应有的成绩,这一现象后人称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大部分人(包括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淘汰者,是不可教育与发展的,只有碰到一些事情,就把一切责任归到学生身上,反正他们是一群特殊生,是教育的淘汰者。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精心培育的对象,没有一对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一无所成,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特别是近几年,我越来越能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
06动漫的X学生,脾气较傲,常与老师起冲突,开始在我的课上表现也不是非常突出,但我发现她的画比较有特色,就让她送一幅给我,在后面的接触中,她告诉我在小学也是一个好学生,只是因为在初中碰到一个冤枉她的老师,所以不爱去上学,以至考到职校来,但是现在的老师很好,能够帮助她,会欣赏她,让她担任班干部,所以她越来表现越好。
07动漫的Y学生,生性较懒散,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才有干劲,于是我们常常让她以做画来修完本学科的学分,这样她也越来越有信心,今天遇到她,问她画的如何,回答刚完成一副精品,复印后送我,并问我能否将体育节的会标设计的任务交给她。
08美容专业的Z学生,性子冲动、好讲义气,给老师们的感觉不是太好,但在家里去是一个孝顺、勤劳的好孩子,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忙店里洗头……
08网管专业的A学生,我认识他是在军训的时候,边剪着头发边骂人,最后头发剪一半,人站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骂街,当时的我无比震惊,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也许是一个机会,也许是我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天我在打羽毛球,他经过要求打两个,为了更好地接触这位学生,我就与他过招了两下,发现他有专业水平,我对他说:你能不能教我。他说:可以。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只要有机会,我就有信心能够转化他,也许是老师当久的一种奢望,但我想我一定能行。
平时做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了一些理论依据才敢把他们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请多加评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