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2009-03-14 19:31:45)
标签:
求职就业意识员工组织资源杂谈 |
分类: 随笔思考 |
工作经验是什么?一般讲分为就业意识、工作态度、竞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前三者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就业意识、态度和竞业精神,企业是愿意给我们工作的,因为老板都知道,人不可能什么都会,只要有端正的态度就不怕学不到东西,所以,老板愿意为这样的员工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那么,院校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一位学者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凡事都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只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认真
2、可以喜形于色,把内心的感受挂在脸上
3、只要考试能过关,上不上课无所谓
4、事情是自己作的,成绩当然归自己
5、喜欢玩个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些特点和职业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从学生到员工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个人导向--团队导向: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将不会适合企业,个人的成功必须与整体的成功结合才有意义。这其中的转变包括:重个性转变为重标准,以个人衡量标准转变到以集体为衡量标准,讲独创转变为协作,独行转变为合作
2、情感导向--职业导向;情绪化是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与职业人的高度理性行为格格不入,这种转变为:情感人转变为职业人(注重游戏规则),个人好恶转变为竞业精神,情绪左右转变到职业驱动
3、成长导向--绩效导向;学生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成长,学生衡量的标准是成绩。职业人考虑的往往是经营绩效和利润,具体来讲转变就是,智慧生活到经济生活(考虑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文化目标转变为利润目标,个人成长转变到企业成长
4、思维导向--行为导向:学生学习,重在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往往是思维的训练。这和职业人不同,要从思维至上转变到产品至上,想到就行转变到作了才行,理论家转变到实干家,注重是非分析转变到注重是否合适
5、个人资源--组织资源:学生以个人导向为主,相应依托个人资源来生存和发展,职业人在组织里当然依托于组织,利用个人资源转变到组织化的资源支持平台。独立发展变为企业共同发展,依靠个人变为依附企业
6、兴趣导向--责任导向:学生的生活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职业人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这就要求从兴趣所在变为承担责任,个人利益变为公司利益,追求快乐转变为追求责任
总之,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不是一个迅速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多痛苦和挫折,但不完成这种转变,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员工几乎没有可能.
2.目前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面对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些刚刚离开校园的莘莘学子们往往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使毕业生们陷入了既无工作经验又无从取得工作经验的尴尬境地。
如何摆脱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成为毕业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看来,根据笔者多年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建议毕业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一、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工作。
应届毕业生大都胸怀大志,有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这当然是他们好的一面。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往往只会提供一些基层岗位,需要应征者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观念的同时,更希望员工能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面试过程中毕业生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反倒给面试官留下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印象。相反,如果你能够认真分析所选择的工作,向考官们阐述你对这份工作的看法,结合自身情况让考官相信你有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并表达你对这份工作的喜欢程度,相信考官会更加青睐于你。
二、心理:具有责任感和一定的承受力。
学习和工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或损失,而工作任务没完成则会阻碍他人工作的顺利完成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学生一般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有多大,所以在这里对那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强调责任感的问题。不管上级分配的什么工作,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事情你都要认真负责地完成,不能有丝毫懈怠。
另外,在工作中,新职员经常会出差错,这是就需要你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这不是要你默默接受领导的批评,而是要求你在受到批评后,要做好心理调整,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相反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以后的工作做好。
三、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跟在学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样,在单位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工作流程,这就要求按照流程来完成工作。对于业务上的难题,就要及时主动地去请教老职员或领导。在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更要及时跟领导沟通,以确保工作按时完成。你的这个行为不会换来领导的批评,而只会迎来领导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