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事业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即必须有“名角”推进。这是京剧自诞生200多年以来的史实所证明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对京剧发展的特殊贡献也证明了这一点。
老生和旦角是京剧中的两个重要行当,在京剧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社会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都是社会推荐产生,而不是行内所谓专家评选出来的。
在京剧诞生初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终于产生了第一代杰出的老生名家,即京剧三鼎甲(又称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三鼎甲是清朝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誉称号。当时京剧三鼎甲即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其中余三胜成名最早,属春台班,代表汉(汉调)派;张二奎随后成名,属四喜班,代表京派;三人中程长庚成名最晚,属三庆班,代表徽(徽调)派。但程长庚自幼坐科徽班,入京撘三庆班后,治徽、汉两调及昆腔于一炉,文武兼精,成为京剧的奠基人之一,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为三鼎甲之首。
京剧第二代老生名家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世称京剧新三鼎甲(又称京剧小三鼎甲、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后三鼎甲)。新三鼎甲的特点是已经形成了三人各具特色的流派。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等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谭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成为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汪桂芬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长庚操琴多年,对程的演唱艺术耳濡目染,深得三味,继承了程的艺术并有所发展,成为“汪派”。汪桂芬的演唱激昂高亢、苍劲悲壮、中气充沛、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但因汪派戏要求嗓高、气足,所以传人不多。孙菊仙壮年从艺,师从中年的程长庚,得其亲授。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演唱直腔直调、不尚花梢,古朴雄壮、不事雕琢,世称“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
京剧艺术在创新中发展。进入20世纪初,它的演唱体制逐渐由京剧形成初期的徽班体制,向“名角挑班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明星制”)转化。在第三代优秀京剧演员中产生了老生中的“四大须生”,后又产生旦角中的“四大名旦”。
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余、马、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些变化。其后,高庆奎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变为余、马、言、谭,这一说法延续较久。至上世纪40年代,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为马、谭、杨、奚,又称为“后四大须生”。
“四大须生”使京剧老生行当流派纷呈、丰富多彩。其中,马连良同时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自16岁出科,以谭鑫培、余叔岩为基础,在五十年的演唱生涯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创新,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流传至现在,经久不衰,为老生行的辉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同是1890年生于北京,同宗谭派,后都创立了各自风格独到的新流派。
“四大须生”中早期的高庆奎,12岁登台,以刘(鸿升)派唱腔为主体,又吸收当时谭派等诸多老生名家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风格独特的高派,演唱酣畅遒劲、响遏行云。高庆奎还博采众长,全面发展,使之剧目众多;他还能演老旦、武生、铜锤花脸。
20世纪30年代,言菊朋以谭派唱腔为本,融合当时各派老生唱腔的一些特点,甚至吸收了京韵大鼓、单弦等曲艺中的唱法,创立新腔,自成一派,世称言派。言派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尖团字、四声的运用非常讲究,主张腔由字生、字重腔轻、字正腔圆,演唱韵味醇厚、典雅深沉、富有书卷气。
余叔岩是老三鼎甲中余三胜之孙。9岁学武生,11岁学老生,25岁拜在谭鑫培门下学艺。其艺宗谭,但不拘于谭,当年因演唱中多有创造,被称为“新谭派”盟主。演唱韵味醇厚、典雅是其主要特点,世称余派。余派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至今对各个老生流派都有巨大的影响。
谭富英,出身梨园世家,是谭鑫培之孙,幼承家学,后拜师余叔岩,其嗓音清亮甜脆,吐字行腔朴实自然。20世纪30年代列“四大须生”之中,对丰富谭派艺术的表演、唱腔著有贡献。
杨宝森,9岁学艺,初学谭派,后研习余派,在其堂兄、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帮助下,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区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演唱以韵味取胜,深沉浑厚,行腔稳重苍劲,吐字不浮不飘,富有感染力。杨派是近年影响很大的流派之一。
奚啸伯,以票友下海,始宗谭鑫培,后学余叔岩、马连良,又拜言菊朋为师。广收博采、刻苦实践,终另辟蹊径,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奚派。演唱曲折深沉,讲究喷口吐字,擅唱大段如泣如诉的慢板、反调,颇显功力深厚。
“四大须生”所创立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流派,使京剧老生艺术丰富多彩,流传至今依然是老生行当的辉煌所在。正是这些流派的日臻完美,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1927年,京剧旦角艺术已发展到臻于完美的程度,北京《顺天时报》发起,由群众投票推选旦角名家。计票结果前六名为(以得票多少为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后徐、朱二人因各种原因辍演舞台。“四大名旦”各树一帜,从此雄踞舞台。随着时间的变化,因为艺术上的创造、成就,程砚秋跃升为梅兰芳之后,而具体排序,“梅、程、尚、荀”和“梅、程、荀、尚”两种说法都有。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旦角艺术是京剧旦角发展的里程碑。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其祖父梅巧玲是京剧早期名旦,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琴师,父亲梅竹芬工旦行,早逝。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其唱腔从宗陈德霖、时小福开始,后吸收王瑶卿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创新,以独到的润腔方式、行腔规律创立了从容含蓄的梅派唱腔。他以自身高度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技艺为本,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及剧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创立了梅派完整的艺术体系,并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他创演的古装戏、时装新戏都已成为京剧的经典;梅派旦角艺术直到今天仍然是覆盖京剧旦行的主要流派。
程砚秋,满族,世居北京,幼入荣蝶仙名下学戏,习青衣、花衫、刀马旦;1919年拜梅兰芳为师,又从王瑶卿问艺,王按其嗓音特点,为之设计特殊唱腔,为形成程派唱腔奠定了基础。程砚秋刻苦勤学、功底扎实,大约在20世纪后期形成独特的程派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立了风格含蓄、演唱深邃曲折的唱腔,唱念讲求字韵,吐字发音真切清楚;表演中,圆场迅美绝伦,水袖功夫炉火纯青,有“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的水袖十字诀。至今程派传人众多,专业和票友学程派者遍布各地。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县谷庄村人,7岁被卖入梆子科班学习花旦,后改习京剧,先后事师王瑶卿、吴菱仙、陈德霖等。在继承王派、陈派的基础上,有大的创新,形成世称荀派的表演艺术;他的嗓音甜媚、善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等的韵致,使之有柔媚娇婉的风格,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在刻画人物的娇娜、表现人物的委屈、楚楚可怜、痛不欲生的情感时有很强的感染力。传人众多。
尚小云,原名尚德荣,河北南宫县人,1905年,5岁即开始学戏。后从名师孙怡云,改名尚小云。15岁时,与当时的著名老生孙菊仙同演《三娘教子》而名噪京华。以往京剧青衣旦角行多表现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式的女性。尚小云创立的尚派艺术,演唱高劲园亮,气力充沛,刚健而有韵致;表演武功坚实,身段矫健挺拔;善于表现性格刚烈的巾帼英雄,豪侠烈女。从而使京剧青衣旦角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尚派唱腔虽以刚劲为主,但刚劲中有委婉,朴实中有含蓄,吐字清晰又富有弹性,是与梅、程、荀的唱腔迥然不同,具有独特风采的流派
正是有了不同时期的这些京剧名家,才有了京剧的繁荣发展。一般认为,在清末民初,京剧以老生行为中心,“后三鼎甲”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已形成了各自的流派,这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旦角行当的崛起是主要标志。当时,老生行也在继续发展,武生行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旦角行的梅兰芳、老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并称为“三大贤”,反映了当时京剧的繁荣。
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期,“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都活跃在舞台上,并培养了大批京剧人才,创作了一些新的剧目,净行也出现了裘盛戎等新的京剧名家,应为京剧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直至今天,凡是名家荟萃的地方,京剧事业必然繁荣。这应该是京剧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