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妈妈的爱
(2009-04-12 01:43:02)
标签:
天使妈妈天使之家寄养点儿童爱心摇篮报道记者 |
分类: 天使之家资讯 |
中国消费者报20090220期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zgxfzb/20090220/n13.shtml
记者敲开“天使之家”的大门,一进门就被主管阿姨要求换上拖鞋或者套上鞋套,然后清洗双手,目的是保护室内的卫生和孩子们的健康。记者环顾室内,看到这个三室一厅的房子装扮得像幼儿园一样,客厅中间铺了彩色的泡沫地板,阳台被建成堆满了塑料小球的游乐场,墙上贴着花花绿绿的动画图案和墙纸,每个孩子的个人档案和照片都一目了然。向阳的一间卧室里放着几张婴儿床,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睡觉的地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住在靠中间的房子里。在另一间房子的角落里,摆满了爱心人士捐赠的奶粉、尿不湿、湿纸巾、衣服等各种婴幼儿用品。记者留意到,在客厅的大桌子上有两个本子,一个是用来做捐赠记录的,上面写着日期和捐赠的物品;另一本则记录着每个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况和注意事项。
在客厅的地板上,有十多年照顾孤儿经验的阎阿姨正在给1岁的脑瘫患儿赵瑞雪做康复训练。快两岁的党英一个人趴在小饭桌前,抓着一块苹果吃力地往嘴里送,患有唇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她个头比同龄孩子明显偏小。不到1岁的民小琴精力旺盛,看不出她右侧肢体是先天性畸形。几个阿姨坐在沙发上,哄着怀里的婴儿,孩子们个个都穿着整洁,跟活泼可爱的正常小孩没有区别。
记者了解到,“天使之家”一共收养了10个孩子,平均年龄不超过1岁,最小的孩子才刚刚满月,他们都有先天性缺陷,比如唇腭裂、先天心脏病、四肢畸形、脑瘫、肠道闭塞等。阎阿姨告诉记者,“天使之家”真正的“妈妈”是一群白领,她们把这些孤儿从外地的福利院接到北京来治病,凑钱租下了这套房子作为孩子们临时的家,并聘请保姆照顾这些孩子。“目前这里有8名阿姨、1名康复师和1名主管,全天24小时轮流照看孩子”。从普通妈妈到“天使妈妈” “‘天使妈妈’其实就是一群志愿者妈妈,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在后面,大家只是靠网络联系做一些事情。”“天使之家”的发起人邓志新这样说。记者了解到,这些妈妈中既有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也有自己开公司的老板,还有不少是计算机工程师、会计,邓志新本人就曾在一家跨国公司任财务总监。除了“天使妈妈”,邓志新还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的志愿者,以及网名为“愿天下孩子都幸福”的摇篮网网友。和其他志愿者妈妈一样,邓志新在2005年当上妈妈后就开始“泡”母婴网站。在摇篮网的论坛上,一些人转贴的一些身患疾病无钱救治孩子的信息,让上网交流育儿心得的邓志新深受震动,那一年开始,她就在摇篮网上自愿救助生病儿童。当时,网上还有很多人一直关注孤残儿童,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自己的孩子,并愿意把自己的爱分给别的孩子。这些妈妈们经常在网上进行交流,一起从事贫困、孤残婴儿的救助工作,也开始尝试走出网络、走出家门去救助那些陷入绝望的家庭。邓志新告诉记者,事实上,包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以及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也有一批“天使妈妈”,她们都是通过摇篮网论坛相识的,其中的核心成员约有30多位。
邓志新告诉记者,“天使之家”是一个靠民间零散捐款支撑的一个临时的孤儿寄养点,在这里服务的“天使妈妈”志愿者主要是收治和照顾孤儿,帮助他们建档案、联系救治医院、通过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解决治疗费用,等孩子们康复后,再将他们转到各种福利机构或者帮他们寻找收养的家庭。“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孩子最终都能回归家庭,因为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邓志新说已救助200多名孩子。
据邓志新介绍,“天使之家”现在已经在北京市多家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只要确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或者孤儿,只要是可以医治的疾病,“天使妈妈”们都会以最快速度为孩子联系到医院接受治疗,并承担募集所有费用的责任。“孩子的手术费用主要是向一些爱心基金会申请,也有个别是热心人士捐助的。对于社会的捐赠,我们都会整理发表在‘天使妈妈’的新浪博客中,做到账目公开”。
即便如此,“天使妈妈”还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有人怀疑她们自我炒作想出名,有人认为她们利用这种方法来圈钱。对此,邓志新并不在乎。她说,“天使妈妈”们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声音想过要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把“天使之家”办下去的决心。“因为我们是妈妈,我们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