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脆弱,请保护——转上海寄养点好文

(2009-04-04 21:18:02)
标签:

天使妈妈

天使之家

寄养点

儿童

宝宝

爱心

摇篮

育儿

分类: 天使之家资讯

http://bbs.yaolan.com/thread_50435039_23.aspx

保护爱心资源

 

参与到摇篮网的救助活动是从四年前,从最初的网上捐款到现在参与到寄养点的工作,中间经历了很多具体的救助过程。特别是寄养点工作展开后,深感有必要和每一位参与救助的朋友交流一些经验和想法。

 

每次在上海爱心妈妈群里我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爱心是脆弱的。晓华反问过我:爱心怎么会是脆弱的呢?爱心应该是不受影响的。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因为大家容易认为所作的事情是公益的,是爱心的,所以一定是得到支持的,或者不应该有挫折的,因此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常常给心灵以措手不及。其次,现在的信任体系比较差,任何的猜疑都可能泛滥成不信任,从而导致放弃做这些公益的事情。第三,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参与者们大都是工薪阶层,本身生活的压力就很大,能够贡献出财力物力或者时间资源都是不容易,因此也更加谨慎,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爱心人士把伸出的救助的手缩了回来。

 

基于这样的原因和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辗转反侧。我想应该和大家正面谈论一些事情,让每个人能有意识地考虑一些问题,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爱心,让爱心实现晓华所说的坚强和不受影响。让我们帮助到的孩子们受益持久。

 

第一, 爱心不是通行证

听这有点残酷,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就会受到打击。大家有意或者无意的一个概念就是,用爱心来支持的事情或者方式就是应该得到支持的。实际爱心不是通行证。对于贡献自己爱心的人或者互相一起做公益的人,彼此比较清楚活动的性质,所以比较容易沟通和理解。但是对于外人来说,爱心并不是贴着一个公证标签的东西,所以在外人来说,就可能是带着问号的东西了。同时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社会位置不同,承担的压力不同,对于爱心的反应都是很复杂的,甚至是不支持的。

 

公益行动并不会因为它是公益的,就所向披靡。实际上付诸行动的时候,它已经和其他任何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了,它也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会遇到各种阻力,压力,毁誉参半。志愿者必须学会如何对待这些问题。

 

第二, 要沟通不要猜疑,可以发问,但不要轻易下结论


沟通的重要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从事这些公益活动中同样非常非常重要。尽管我们有着同样的救助目的,但是我们大部分是互不相识,互不了解。在救助中难免有不理解不赞成或者其他所站角度不同造成的疑问。这个时候,就必须直接的沟通,比如通过电话或者msn,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倾听对方的解释。或者善意的发问,用合适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行动的次序一定是先沟通,然后再行动。如果缺少了沟通,只是发出疑问,常常会使一个普通的疑问变成猜疑,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别人。

 

我相信走到这里的朋友们都是出于爱心走到一起的。在过去的救助中我听到过有这样的质疑:她是不是为了出名才这么做的?她的财务是不是有问题?他是不是为了赚钱?等等。其实这些问题远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和渠道去沟通后再在公开场合来说的,结果未经调查和沟通就在某些场合说了出去,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会上升到人身攻击,这都是非常有杀伤力的行为。古人有云:

 

比如,我在小区介绍寄养点的帖子就有人这样回复的:
“希望别打着此晃子私饱中囊,这社会太复杂了,背后的东西谁也不知道。”
我首先相信他是好意的,是提醒大家小心不要上当,因为对于发帖人来说,我是一个陌生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很难判断我是不是骗子。但是这样一个帖子会使得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献出爱心的打算。实际上发帖人完全可以和小区其他的人先沟通一下,了解一下我的为人,或者先亲眼到寄养点来看看。但是他没有。所造成的结果或者就是伤害到了别人的爱心,或者可能小区的人群起攻之,就伤害到了他自己的一片好意。

 

因此,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直接沟通。

 

第三, 言谈行为要谨慎

这里特别是要提醒有一些号召力的朋友们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在说的时候在做的时候就被忘记了。比如我看到在救助中,不同的医生有时候对同一个孩子的治疗方案和建议是不同的,选择放弃的医生常常就被质疑。大家希望救治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选择谨慎的医生并不意味着就是无能无德的,决定手术的医生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每个医生的医术不同,能力不同,还有就是思路是不同的,考虑的角度也不同,还有商业行为的因素在里面。如果在公开环境下对这些医生进行消极的评价,对医生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这些医生无论是北京的还是上海的,他们中很多是看我们摇篮的,或者他们的同事也是来看我们这个板块的,应该说我们一些言论已经对他们造成了很大压力。

 

谈到医生,我想说的是,第一,医生他也是人,除了爱心和面临的孩子病情,他还面临着医患关系、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考虑,我接触到的一些好医生,他们也会从我们的捐款来源和后续能力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但是如果是要求让他们做出纯爱心的决定,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想想即使我们自己在做这些事情时候,难道没有联系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后果来考虑问题吗?我们是那么的无私吗?第二,医生们也是我们需要关心爱护的爱心群体。孩子对于我们参与救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全部。对医生来说,除了我们的孩子,他还面临着更多的需要帮助的孩子,无论孩子家庭是贫困的还是富裕的。所以我们要多理解他们,不能只看到他对我们救助的某个孩子是怎样安排治疗的。请大家珍惜使用来自医生们的爱心资源。

 

我还想说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控制不好就可能走向不良的一面。比如我们的爱心摇篮,我一直觉得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地方,对生病的孩子们是希望之地,对爱心汇集来说是一片广阔的土壤。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也会伤害到一些有爱心的人士呢?这些爱心人士也可能从此远离我们的摇篮,不敢关注我们摇篮的孩子,甚至是一些患者也可能会战战兢兢接受我们的帮助。这不是不可能,因为他可能怕这里的舆论力量太强了,当救助不顺利的时候,是否会造成当事人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可能产生法律纠纷。

 

第四, 要求同存异,一切从孩子为重。

大家看问题的方法不同,难免会有分歧。特别是对这些生病的孩子。比如对某个孩子救还是不救,怎样救,在哪里救?一定会有两个声音的。

 

首先,救助本身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没有必须的要求。因此,选择救助的,就努力开发资源来救孩子,选择放弃的,可以继续关注你想关注的孩子。大家不要为此产生矛盾。我特别不愿意看到大家在网络上吵架,结果就是会有很多人觉得这里环境不好,选择离开,这样的结果伤害最深的就是孩子。

每个人对于决定是否救助某个孩子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志愿者更愿意资助孩子读书,因为他们认为很多健全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更值得去帮助。还比如我们摇篮的妈妈们努力地为这些残疾孩子改善生活质量。我认为这些志愿者都没有任何错误。所以一定不要为这些来孤立或者指责别人。

我自己身体一直不是很好的那种,从小吃中药到现在。比如偏头痛发作的时候,我是觉得死了也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家人的鼓励和照顾都起不到什么止痛的作用。这使我体会到很多病痛患者的苦楚。也让我体会到有时很难界定哪个孩子应该救哪个孩子不应该救。孩子活下来了,可是未来的路是他自己要走的,伤痛也是他自己承受的,我们能够在漫长的路上支持他走多久呢?能分担到他多少肉体的疼痛呢?如果他日复一日承受着后遗症的伤痛,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究竟有些救助是安慰父母的心,还是真的对孩子更好?这样的疑问实际上就决定了大家不同的判断标准,但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也许只是无奈。

 

其次,医生的意见只是救助的根据之一。我相信对一些复杂的病情医生很难百分之百地确认孩子能治和不治,也经常对一些很复杂的病情和治疗有效性难以简单地下结论,医生的诊断一定是从其经验和概率上来作判断的。不排除奇迹的出现。医生的诊断只是依据之一,但不是完全做决定的依据,比如还有父母的态度,孩子对生的希望,财力问题,愈后问题,生活质量或者多家医院综合的意见等等。

 

为了孩子,我们之间要求同存异,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第五, 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

救助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是做爱心的,所以就有决定权,因为是帮助孩子,所以就是最佳选择。实际上和父母的沟通非常有必要。如果不与家长做好充分沟通,大包大揽,只希望孩子做手术,让孩子父母以为抓住救命稻草,以为做了手术肯定就没问题了,那会产生很多恶性的后果的。手术有风险、孩子个体也不同,如果有些孩子术后不理想或没达到父母认为的理想状态,就可能责怪志愿者或者医生,甚至产生法律问题。很高兴地看到,摇篮的很多妈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相信救助工作会做的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