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艺海淘沙】
【编者按】多少人组成的团队才能实现最高的团队效率?
这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体育界,各项运动的上场人数都很明确:一支篮球队需要5人,棒球队9人,足球队11人。但在企业界,随着团队合作在不断扩大且复杂化的组织中日益普遍,要确定每个团队的最佳人数则变得无章可循。
你的团队最佳人数是多少?
文∕
□ 一道算术题引发的思考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在小学低年级的算术入门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2人砌一堵墙需要2天时间完成;那么,如果4人合作砌墙,要用多少天完成?”正确答案是“1天”。而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在现实管理中,该题没有标准答案,可能是“1天”,可能是“4天”,也可能是“永远也完不成”!
这正好验证了管理学上著名的苛希纳定律:
如果团队实际人数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2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
如果团队实际人数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纳定律阐明了一个道理:“鸡多不生蛋,人多不负责”。也就是说,由于团队规模比实际需要的大,诸多弊端就会随之而来,并形成“1+1<2”的恶性循环。
□ 企业如人,“瘦身”两个字好辛苦
或许,在大多数企业家看来,人多并不可怕,大不了来个“瘦身计划”,说不定还能落个“精兵简政”的说道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故事为证:
某公司准备淘汰一批设备。
董事会说:“这些设备不能扔,得找个地方存放。”于是建造了一间仓库。
董事会说:“企业财产不能流失,应找个看门人。”于是找来一位看门老头。
董事会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咋办?”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计划部,一人负责下达任务,一人负责制定计划。
董事会说:“我们应当随时了解仓储工作的绩效。”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督部,一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人负责写总结。
董事会说:“不能没有账目,没有考核也不行。”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财务部,一人负责登记设备明细,一人负责计算工时兼发工资。
董事会说:“管理没有层次,出了岔子谁负责?”于是又委派了四个人,成立了管理部。一人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人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人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人作为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一年之后,董事会说:“去年仓库的管理成本高达35万元,这个数字太大了,你们一周内必须拿出解决办法。”
于是,一周之后,裁员报告被批准:11-1,只有那可怜的看门老头被解雇。
在企业,类似的故事有很多。企业通常都有一种不因事设人而因人设事的倾向,最终都因机构庞杂、分工过细、人员过多而造成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可当企业真正实施“瘦身计划”时,却又因企业缺乏“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或出于“碍于情面”、“有悖于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很重要”、“多一个不算多”、“内部调剂为主”等考虑而不了了之。
□ 员工是为顾客而非管理者服务的
然而,最佳团队规模真的存在吗?据近期《财富》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一支卓越的团队》所言,4~6人才能实现最高的团队效率。而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珍妮弗·S·缪勒认为,最佳的人员规模与组织规模取决于任务。
“如果你要一组打扫体育场的保洁员,那就没有限制;30人打扫的速度总比5人快。”但如果你所处理的是协调任务和激励事宜,那么缪勒认为,答案是6个人。她说:“5人或5人以上的组织内,工作动力逐渐消退。在第5个人后,人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小圈子。有多少人在同一时刻各抒己见呢?在5人或5人以上的组织里更难管理。”
这里,姑且不论缪勒“6人最佳团队规模”的科学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现代职场而言,最佳团队规模既非古之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也非今之所谓“人多力量大”,而是“效率才是硬道理”。人们不是常以“三个和尚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人适应自己已很难、两个人互相适应更加难、三个人和谐共处那是难上加难”的道理吗?然而,这里笔者强调的是,既然“一个和尚挑水可以满足寺庙用水”,那还招第二、第三个和尚干嘛?至于有人面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所采取的一系列关于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说到底,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因人设事的行为,已背离“一个和尚挑水可以满足寺庙用水”的真实需求。
沃尔玛的掌舵人——山姆·沃尔顿有句名言:“没有人喜欢裁员,但作为企业高管,却需要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在沃尔顿看来,精简机构和人员还与反对官僚作风密切相关。他非常痛恨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重要,而在自己身边安排许多工作人员。他认为,工作人员的惟一职责,就是为顾客服务,而不是为管理者服务。凡是一切与为顾客服务无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多余的,都应该裁撤!
在当今这个微利时代,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换取最高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尽量保持最佳团队规模,坚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