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为何成了绝学?
范亚湘
我国古代思想家最倒霉的莫过于墨子了。作为曾经与孔子的儒家并称的“世之显学”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兼第一代“钜子”的墨子却在《史记》中只能从孔子的传人《孟子荀卿列传》里得到寥寥数语而矣:“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况且,据《墨子》一书中有关记载考证,墨子并非“宋之大夫”,而是一个鲁国的匠人。那么,鼎盛一时的墨家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为什么会在秦汉之后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绝学呢?
《淮南子•要略》上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段话阐述了墨家的起源。墨子之所以脱离儒家,是因为儒家不反对贵族特权和统治者奢侈浪费。在他看来,这无助于小手工业生产者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动不得息”这“三患”的解决,故而另外扯起反映小手工业生产者利益和愿望的旗帜。
由于墨家是属于“士”这个阶层,所以拥有墨家思想的小手工业生产者就具有劳动者和小私有者这种双重性的阶级地位和感情。他们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保守和私利出发的,加之小手工业生产者那种独特的动荡生活,因而其学术思想的起源也就不具有深邃性和广阔性。经过一段时间必然就会动摇,形成两极分化,即一旦富有,便很快就会进入儒家的“士”层;一旦破产,就会被竭力宣传“无为”、“不争”的道家思想所接纳。
这是从墨家思想的起源上看。此其一。
其二,墨家的思想纲领就是六个字即“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和“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这一纲领是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而提出的,试图用无等差的“爱”代替宗法等级贵贱、亲疏之差别。这种愿望本身是好的,代表着小手工业生产者的利益和诉求。墨子曾从这种愿望出发,极力对“王公大人”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进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但由于墨家之士对此缺乏亲身体验和行动,而把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寄托在一个理想的统治者“天子”身上,这就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可能性。墨家的这种纲领,既不能真正体现劳动者与“士”的利益,又不能为统治者所利用,失败是注定的。
其三,学术思想的目的要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墨家一出台就是与儒家势不两立的。墨子创举墨家学派并不是像孔子创举儒家学派和老、庄创举道家学派那样以毕生推行自己的“仁”和“道”为己任。墨子是容不得儒家的,是以竭力反儒为己任的,几乎达到了儒家主张什么他就反对什么的程度。诸如儒家重“乐”,他就主张“非乐”,以致闹下了统治者的奢侈享乐与一般人的审美享受相混淆的笑柄。
但墨家自身却又敌不住儒家的猛烈围剿,“善守御为节用”的墨子丝毫不愿意放弃那保守而单一的学术目的去研究儒家以寻找对策或将“兼相爱,交相利”转向全体百姓、拓展其学术思想的多维性和全面性,反而去玩弄一些封建鬼神的伎俩以期愚弄和麻痹百姓,宣称不现实的反科学的“天志”和“明鬼”理论;假借“天”、“鬼”的权威对“天子”和“王公大人”进行“赏善罚恶”;推尊“非攻”,反对包括统一中国的兼并战争(认为是最大的不义)在内的任何进攻性战争。可想而知,用这种由狭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跌入主观唯心主义和迷信泥沼里的伎俩去对儒家反扑,能敌得过当时已基本深入人心的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的儒家吗?
其四,墨家学派还是一个相当神秘和有严紧组织纪律的团体,其成员叫墨者,世代相传的领袖人物叫“钜子”,而且,墨者的行动都得服从“钜子”的指挥。据《淮南子•泰族训》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伏火蹈刃,死不旋踵。”有了这种家长制的学术管理体制,其墨家就决不会允许应有的创新和发展,以致将墨子的思想全都视为教条,神圣而不可鼎新。
即使在墨子死后,墨家在逻辑学上贡献较大,但终因墨子的弟子“俱诵墨经”,均“以钜子为圣人”,顶礼膜拜却不去在频临胡同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上寻求新的出路,加之弟子们又成为新的“钜子”,在学术思想的管理上不但不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反而继续扼杀、钳制和束缚墨家学派的发展,故此使墨家的路越走越窄,以致汉代就不得不走进死胡同而绝学。
原载1989年第3期《学习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