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教育载体   促进民族团结

(2008-05-11 18:29:25)
标签:

四川德阳

民族小学

民族课题

科研论文

 

创新教育载体   促进民族团结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    蒋太平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师生和睦相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校是德阳市唯一的民族学校,也是四川省民族散杂居区为数不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之一。学校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创新教育载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一、创设民族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教育师生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总和,是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创设作为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为它包含有机体本身以外、影响人的发展或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事件或条件。创设民族文化氛围,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具有的特殊作用,通过环境创设这个教育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民族环境,把那些显形的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系统化、具体化,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参与环境,让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1开设民族师生窗口。学校给予民族师生特别关爱,在颇具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食堂内专门为少数民族师生开设了“民族师生清真窗口”,以方便回族等民族师生用餐,针对个别师生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民族的团结稳定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的现象,教育全体教师和学生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热爱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师生中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固定民族知识橱窗。学校在整体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时,固定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橱窗,把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并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3流动民族知识墙牌。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学校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精心设计了壮族、回族等56个各具特色、内容精炼的民族知识墙牌,挂在办公楼、教学楼楼梯口、办公室、教室走廊等醒目位置,并定期进行交换,让师生处处可以接受民族知识教育,并潜移默化受到民族氛围的感染和陶冶。

    4别致民族班级挂牌。学校充分发挥班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37个小学班,14个幼儿班都挂上了集体智慧结晶的别具一格的别致的民族班级牌。

    5特色民族文化班级。各班根据自己挂牌的民族文化班级,进行了精美的班级民族文化氛围创设。民族知识图书角,民族风俗知识、民族风情画报、服饰展示墙,民族知识黑板报,民族团结雏鹰争章评比栏等,与民族班级挂牌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艺术天地,看后让你赞不绝口,留连忘返。

    6精彩民族节目表演。学校利用民族科研课题开题会、阶段成果汇报会、六·一儿童节、省建筑学院经济管理系和我校共同开展的“托起爱心,放飞梦想”大型爱心捐赠活动、民族运动会等,进行了民族棍棒操、民族武术、民族器乐、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节目表演,场场精彩的表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开展多彩教育活动,促进师生和睦相处

    1进行民族知识教育。

  1)班队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少先队按照教科室省级科研课题《民族学校促进民族散杂居区和睦团结实践研究》的要求,一至六年级各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学生积极参加,相声、小品、课本剧、民族舞蹈等应有尽有,活动精彩纷呈。学校评比表彰了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优秀班级”,大大地培养和增强了民族学生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意识。

  2学科渗透民族知识。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知识教育,是《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知识教育,教师根据各学科教材自身特点,结合学生年段学科渗透民族知识的要求,选择科学渗透的途径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思品、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民族知识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把握分寸,注重实质,进行民族精神的渗透,留给学生一种思想——民主、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精神,一种坚强不屈,勇往之前的精神。但切忌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受到民族知识的熏陶和教育。如:肖先英老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大胆尝试,主研的“渗透民族知识教育,增加数学教学厚度”课题论文,参加“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壹等奖;杨晓东老师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精心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活动中渗透民族知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易俊涛、尹红老师在中、高段美术学科教学中,利用民族剪纸、绘画、书法教学,巧妙地把民族知识教育融入趣味活跃的教学之中。

  3)举办民族知识讲座。学校选出熟悉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的少数民族(回族)摆军副主任和比较精通民族政策、法规的德育办负责人喻金华老师等,分别在一分部、本部进行了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专题讲座,在本部还利用校园闭路系统,进行了电视直播节目——民族知识讲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民族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民族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4)开展民族学生帮扶。少先队把学校中回、藏、彝、羌、苗等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一一进行了摸底登记,开展了党员干部、先进教师、优秀团员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王恒、丁融浩、马雨晗、马珊、谢浩等24名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学校、结对领导和教师把资助金、书包、学习用品等送到了他们手中,教育不同族别的师生互帮互助、相互关爱,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的温暖,共同成长进步。

    2、组织民族成果汇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分月、分年级进行了民族知识黑板报、手抄小报展示和评比,进行民族师生剪纸、绘画、书法作品展览和评奖,组织了大型“民族欢歌”文艺节目专场演出,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班班歌、班舞和民族操、皮筋舞及包涵民族礼仪、民族风俗、传统节日等民族知识的自编童谣等;展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民族教育、民族团结优秀论文集》,组织参观了民族团结图书馆等,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成果让人应接不暇,令人欢欣鼓舞。

    3、有奖民族知识竞赛。学校在全校开展了声势浩大,别开生面的“民族知识知多少”有奖竞赛,又一次让广大师生加深了理解,受到了教育。

    4、专题民族校园之声。

  1)民族音乐铃声。课前一歌、下课铃声、午间休息、放学铃声等,都设置为了“爱我中华”等民族音乐铃声,让师生置身民族音乐声中感受、感悟。

  2)红领巾广播声。大队部发挥阵地作用,让学生把自己查找民族知识、自己写的学习心得、民族团结文章等,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了民族情感。

  3)民族风情光碟声。学校每周利用一个中午休息时间,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播放一个民族常识的光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

    5、开展民族实践活动。

  1)德阳市宗教界人士献爱心活动。通过市民宗局的倡导,德阳市宗教界人士献爱心活动在我校举行,为学校捐赠了价值近万元的民族知识图书,为少数民族师生送来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具等,还表彰了一批民族团结先进教师、优秀学生、优秀班级,激励了师生,振奋了人心。

  2)维修孝泉清真寺,全体师生齐捐款。学校得知伊协管委会维修清真寺经费有困难时,组织了全体师生为维修孝泉清真寺捐款10000元,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加强了学校和清真寺管委会的合作与交流。

  3)长期坚持爱心资助活动。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领导陪同德阳市民宗局刘局长等一行人,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带着慰问金和精制大米等到百余里外的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和德阳市绵竹齐天镇两地慰问当地困难少数民族同胞,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羌族家庭钟云秀、彝族家庭阿呷子呷等的子女带去了学校的温暖,更给他们带去了学校的优惠政策,让少数民族同胞子女求学得到长期的实惠。

    6、开辟民族教育基地。

  1)中国德孝城。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学校充分利用中国德孝城这个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组织部分民族师生利用国庆节、孝文化旅游节等,向过往群众印发民族知识、政策和法规宣传资料等,设立咨询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2孝泉清真寺。清真寺利用学生放假期间,每天向辖区的回族子弟传授伊斯兰基础知识,让他们受到优秀的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学校少先队每月都要组织师生为寺里打扫清洁、除草,今年还种下了四棵翠绿的香樟树。还把清真寺旁边的“回汉团结一条街”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周围群众的称赞。学校还与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每年清真寺举办隆重的开斋节、圣纪节等活动,学校党支部和行政主要领导都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

  3孝泉涌泉村。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民族学生开展了“童心呵护新农村,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让每个少先队员为家乡“构建和谐社会”出力。江静等同学在大队辅导员田玲的带领下,深入到涌泉村的田间地头,捡拾白色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对村民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等现象进行了劝导,倡导文明礼貌、鼓励健康娱乐,提高了群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队员们在活动中教育了自己,增强了环保意识,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学校寄宿部。寄宿部是我校留守儿童温暖的家,也是各民族师生生活实践基地之一,学校通过开展民族师生一起军训、一起植树、一起包水饺、一起放风筝、一起跳民族歌庄、一起吃住等,培养了自理自立、团结合作能力。

   (5)比尔乡小学。凉山州昭觉县是德阳市对口支教的地方,比尔乡中心小学是我校对口支援的学校。我校支教教师江秀坤举办了“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专题报告会,介绍了比尔乡小学办学条件和彝族学生学习情况等,我校师生得知他们条件十分艰苦,可仍然渴望学习、热爱生活,有着一颗憧憬美好未来的心后深受感染和启示。学校少先队发出了“爱心助学飞凉山、同架我们爱心桥”倡议书,为了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伸出温暖的手,组织了全校师生为比尔乡小学捐款7千余元,让一份份爱心永远铭记在他们心中,希望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将来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

    此外,还开展了“民族团结故事会”、“民族团结教育月”、“春天·清明·和谐民族——美诗美文诵读会”、“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民族团结征文评比”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民族团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同时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意识与平等相待、和睦共处的思想,让广大师生懂得了幸福生活共创,和平环境共享的道理。学校在四川省民委、德阳市民宗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评为了区、市“平安示范单位”,被共青团省委、四川省民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表彰为“ 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集体”。今后,我们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促进民族团结和谐,让各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