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博志愿者回忆杂谈 |
分类: 春夏秋冬--复旦本科生活 |
再见,世博园
十六天的志愿者生活在不经意间就匆匆滑过,在淅淅沥沥的雨点中,我们告别了世博园,最后一次坐上了世博园的班车。
车上的人很少很少。很多人在这样一个最后一天里,选择了留下,再多看一眼世博。而我选择了搭乘班车回去。车上仅有的几个人,依然是谈笑风生,一起分享着在世博园里的欢乐与遗憾。
依然记得,第一天进世博园时,超级严格的安检让我目瞪口呆。看到园外的摩天大楼,让我不禁想起了百步穿杨的狙击手。自从接受培训后,我对世博园的情况有了一个相当谨慎的看法,安全局势不容忽视。我们在综艺大厅集合开会,做了最后一次培训。然后分头去熟悉岗位,从D片区走到E片区,我们一边走,一边把周围的馆名和方位录入大脑。天下着小雨,似乎想要说什么,但她的话,我们是在其后的工作期间才完全领会了。
依然记得,有次压力测试原计划人数为50万,虽然那天只来了40万左右,但是疯狂的人群还是把我们的预约机团团围住,紧张的气氛让人窒息。幸亏经过合理引导,把人群疏散到其他预约点去。试运行期间让我最难忘的,就是预约机的各种故障,经常是全部瘫痪的那种。每想到如果真的正式运营后还是这样,那么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责难,我们工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不由得为我们、为世博捏一把汗。
跨入五一小假期,指定日的人气没有预期高,一切状况良好,预约机运行稳定。随着我们对工作的熟悉,工作不再是一个压力,而是一种乐趣,如果预约机没有人排队了,反倒觉得太冷清,让人不高兴了。于是我们开始想办法丰富起自己的“业余生活”。
一开始大家在站岗之余开始玩桌游,先是UNO然后是三国,有一段时间,我们换岗的规则甚至变成“在游戏中输掉的人去换岗”。某天有人突发奇想,拿来了画笔和纸,于是几个大学生像小孩子一样,开始画起了各种图案,其中各种海宝的图案颇受欢迎,后来竟然被挂在志愿者休息室的墙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休息室的氛围越来越好,工作人员在墙壁上装扮了志愿者的“心”标志,还有各种图案。
随着复旦吉祥物团团被制成徽章派发给各组,我们的休息室文化被极大丰富了。各种徽章控和护照控也随之横空出世,在休息室交换团团,甚至明目张胆地抢团团(其实大家都默认了这种方式),闲来看看护照上各馆的纪念章,赛赛谁的证件带上的徽章多之类的小事,成为我们休息时很好的作料。
世博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就是特别人性化。不仅对我们志愿者亲爱有加,对游客也是无微不至。
我们的饮食虽然比较单一,但营养还算丰富,每顿饭都有水果或酸奶,三四个菜加一汤。关于在餐厅刷卡,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一开始我们在8号餐厅就餐,后来发现9号餐厅离我们更近,就去9号餐厅。某天突然被告知,以后只能在8号餐厅刷卡,众人怨声载道。于是马上向小组长反应,要求就餐自由。第二天中午,我们的就餐自由就得到了实现。我们不仅可以去9号餐厅,7号餐厅和浦东世博轴的餐厅都同时开放,让我们深受感动。每天的工作日志上都有意见反馈,看得出来,这种意见是受到极大重视的,一般上面会有很及时的反馈。同样感激的,还有世博局为我们每个志愿者安排了一次参观中国馆的机会。
游客的建议也通过我们志愿者传到世博局,各种便利措施也应运而生,方便了顾客。园区的交通路线也因此得到了重新调整。预约的方式也在考虑到公平后做出了调整。同样的故事不一而足,让我深切体会到广开言路的必要性,也让我懂得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历史前进的车轮由他们推进。
有时候我们用工作之外的时间,留在世博园,去看看各个馆。或许有些“以公谋私”,但准确地说,我们是“以私谋公”,我们一方面观看自己喜欢看的馆,一方面熟悉这各种业务,好在游客询问时,把好的馆推荐给他们。
当然作为世博的“形象代言人”,我们这群志愿者承受了不少压力。游客把我们当做撒气筒,不管是哪来的气,有时候都会撒到我们身上,甚至是厉声责难。这些我们都默默承受。当我们告诉游客不准确的信息时也会在内心忐忑好久。但是,我们总是把笑挂在脸上,把苦藏在心底。
从试运行期间的压力测试到正式开园后的真正实战,我们一路走来,一边学习,一边进步。当班车再次穿过南浦大桥,我凝视着浦江两岸的世博园,默默在心底写下一条祝愿:愿所有的志愿者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世博,愿世博成为我们每个人难忘的一次经历。上海世博,我们一起加油!
再见了,世博园。我永远是你的一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