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sVUjIgy70ojOo57re1&690
高楼逃生难题为何是七旬老人来解决
发生火灾、地震时,高楼逃生是公认的“世界难题”,紧急撤离无方,安全配套缺失,是高楼用户的心病。上海市长宁八八小区景观优美,更让业主舒心的是,高楼内的消防楼道中增配了一条“高楼快速逃生滑梯”。而这个“高楼快速逃生滑梯”的创造者,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http://news.163.com/16/0324/11/BITU3P5000011229.html,澎湃新闻网3月24日报道)。
这位七旬老人不仅发明了逃生滑梯,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专利,被民政部政府采购网作为金牌项目推荐,真可谓硕果累累。这也说明,高手在民间,好多看似难度极大的社会问题,能够想出破解之道的或许不是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而是看似平常、甚至只是把发明创造当成业余爱好的民间人士。
当然,逃生滑梯的实践效果还必须用时间和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可是七旬老人能够从自己日常生活在高层的生活场景出发,有感于高楼逃生带给居住者的共同困扰,通过自己的持续研究,终于退出了这样利己利人的发明成果,还很有可能转换成市场化产品,确实是值得我们去点赞的。
但是,高楼逃生难题为何是七旬老人来解决?那么多高楼大厦的建造者,建筑专业设计和研究机构,居然都成为其中的失语者,这未免有些遗憾。如果不是这位老人,难道这一难题就没有被突破的希望么?
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政府以及专业组织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同时不要遗忘了借力民间。通过开放性、多元性的平台,或许就能对类似于高楼逃生的难题,在凝聚社会智慧与创新力量的基础上加以突破。
由政府或组织来包办各类社会问题的传统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多变的趋势。而鼓励创新,则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但最大的瓶颈在于发明创造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提高,众多专利发明藏在深闺无人识。
由此可以说,中国并不缺乏一双双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智慧去破题的人,也蕴藏着巨大的民间智力富矿。但却相对缺乏来自于市场和政府层面的支持、各类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高楼逃生难题让一位七旬老人破解了,也许其他领域的诸多难题,也有着许多抱着同样志向的人在默默研究,寻觅黑暗中的曙光。他们需要和这位七旬老人一样,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来自政府和市场的更多支持,从而加速从研发到产品的转化速度,也能更好地捕捉到市场痛点,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发明成果。如果有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多着力于培育和挖掘民间“智库”的市场平台,像高楼逃生之类的难题破解,就可能早一日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民众带来福祉。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呼唤更多的民间发明者,积极参与到改造和优化社会发展事务的进程中,另一方面更需建立发明大国迈向发明强国的升级之路,为民间发明家提供可以充分释放潜能的生存土壤。未来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部滑梯让高楼无忧”,而是万众创新、占领世界科技经济制高点的大计所成。
毕舸
毕舸
更多财经与时事评论精选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bigeweida),欢迎手机上搜
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