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部真能管得了学区房?

(2016-02-24 10:25:51)
标签:

教育部

学区房疯狂

公共福利被绑架

分税制改革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有媒体惊呼,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2-22/doc-ifxprucs6382061.shtml)。
  学区房之所以多年来疯涨而几乎不受宏观政策影响,首先要从房地产现有模式中看出端倪。目前,许多城市无论是新城区开发,还是旧城区改造,手中无钱的地方政府几乎将推倒重来的成本全推给了开发商,开发商要包揽包括路面建设、公共绿化、园林景观乃至地下管网铺设等成本,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开发商建成商铺无偿提供给街道社区,作为开发交易的重要条件之一。再加上节节升高的土地竞拍费用,开发上几乎被背负着巨大的债务(目前房地产行规是大约七成费用通过银行信贷)大山。
    作为利益回馈,地方政府也允许开发出来的商品房,获得了包括户籍、公办学位等公共资源。所谓购房落户、学位房等。开发商可以在楼盘广告中告知消费者,你花费不菲代价获得的不仅是一套房子,还有所附着的相关公共资源。
   学区房所代表的商品房房价飙涨现象,就此获得了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房子不仅寄予了国人片瓦遮身的生存功能,还涵盖了所需发展权利的人为门槛。外来人口不购买商品房,就不能获得融入城市的户籍,户籍人口如果不成为购房者,就会被排斥在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之外。你所购买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更是在城市安身立命的经济资格,这就是开发商最喜欢炫耀的刚需理论。 而开发商在销售过程将成本转嫁给购房者,再加上对于各种公共资源的间接垄断,形成了价格博弈中说一不二的绝对强势,购房者只能屈服于毫无话语权的卖方市场。
   疯涨的学区房就是典型证明。尤其是中国公办教育资源日益稀缺,从幼儿园,初中、高中到大学,名牌学校与非名牌学校之间的差距悬殊,无论是与开发商紧密捆绑的相关学位,还是不少城市所采取的就近入学政策,其实都不过是教育资源区域化、楼盘化的制度变种。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学区房,扭曲的供需关系必然会带来价格的失衡,据传学校林立的北京五道口地段学位房价格突破三十万,就是为争夺教育资源而不顾一切的金字塔效应最大化。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是管不了学区房泡沫的,以为它无法破解房地产太多利益捆绑的现实命题。只有通过分税制的二次改革,让地方政府获得应有的财政收入份额,才能支撑城市建设所需资金,也才不会将开发商作为城市资源调配的代理人。而开发商摆脱了本不应承担的公共建设投入负担,也不能再享有公共资源专属的特权,房地产回归价值本位而逐步剥离了相关利益捆绑,对于地方建设、开发商以及购房者三者来说都是解套,再加上公共保障房体系的完善,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化的改革推进,才能真正让房子和学位等公共福利分配彻底脱钩。这对于当下政府正在尝试的房地产拯救运动,同样是深刻的警醒。
毕舸
   毕舸   更多财经与时事评论精选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bigeweida),欢迎手机上搜
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