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机关滥发补贴,只有湖北省纪委当真?

(2015-11-24 11:21:39)
标签:

365

政府机关

滥发补贴

湖北省纪委

监管红线

政府机关滥发补贴,只有湖北省纪委当真?

毕舸   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欢迎手机上搜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湖北省纪委通过其官方网站推出“每周一案——哪些红线不能踩?”第5期,通报某县某局滥发补贴的违纪行为,省纪委剖析此案后指出,也许有人会说,为职工谋福利,情有可原。殊不知,这种行为看似与贪污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有很大的区别,其实质上是对国有资产的严重侵犯,是对财经纪律的肆意践踏,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然侵蚀(湖北日报11月23日报道)。
   滥发补贴是“围猎”国家资财,这本应成为常识的一句话,终于由湖北省纪委在通报中郑重提出,其意义可谓重大。
   这几年来,按照中央三公预算公开的原则,各地陆续进行三公公开,而最令人关注的是,三公预算中有一项“补助”类预算金额惊人。比如,2014年中央机关公开三公预算,超40家单位福利支出上涨,今年3月北京市的三公预算公开中,仅出租车燃油补贴一项就达到7.2亿元。更有甚者,在三公预算公开、逐步削减三公经费的前提下,还有地方以新的名义发放“新”补贴——湖北襄阳一些公务员可在有的餐馆里刷卡购买日用品、米面油、家用电器、土特产等。对于设立卡的名目,襄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解释称,其名目算误餐补贴(2013年12月27日新华网报道)。
    口头上宣称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削减三公经费开支,却变着法子滥发补贴、津贴,经过公车改革,楼堂馆所建设叫停,部分三公开支的前门好不容易堵住了,以补贴津贴为名的“创新”式三公开支后门又悄悄打开,通向一双双习惯了大手大脚消费公共资源的手。
    湖北省纪委推出的这个案例,具有明显的标本效应,让试图混淆正当工作责任与补贴发放边界的行径被曝光在阳光下。其实,从中央到各地,有关禁止滥发补贴的约束性规定并不少见,可是依然管不住掌握大量公共资金的部门,想出各种办法把一部分资源挪为己用。
   毕竟,滥发补贴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封闭式循环,都是打着“关心同志”、“加班补偿”之类听起来再光明磊落不过的旗号,钱按照行政级别发到每个人手中,有的人吃肉有的人也能喝汤,作为受益者很难有勇气拒绝这一潜规则,更谈不上主动去举报。也因此,除非上级纪委得到民众举报,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查处,否则难以对这一现象进行实时监控。
   因此,对滥发补贴现象的监管必须前置,尤其是设立在三公预算入口,对各类超出正常现象的补贴津贴发放,不能任由各个部门自己说了算,应当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核,并交由地方人大审议。每一分钱用在什么地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经得起媒体和公众质疑,自我举证逻辑圆满,事实充分,在接受了各方检验后才能放行实施。
   而纪委则要对政府机关的三公经费使用状况盯得更紧,对任何一起挪用经费滥发补贴现象零容忍,坚决按违纪违法定性严厉查处,这才能形成对三公预算的接力监督。
  不如此,三公改革就无法顺利推行下去,管住预算,管好每个掌握资源和权力者的手,绝不允许其拥有无所制约的自由裁量权,防止公共财政沦为小金库,滥发补贴现象才能真正治本。
   眼看又到了年底,也是各地政府部门编制三公预算的关键时刻。人大、纪委及其他监督机构能否进一步建立全方位监管,对于包括补贴津贴在内的三公经费滥用现象形成制度笼子,“围猎”伸向三公经费的“补贴”黑手,建立起遍及全国的监管红线,这关系到国家资财能否摆脱继续被“围猎”的困境,希望监管机构加快动作。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