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暖不妨先试点再推广
毕舸
微信公众号“南漂分子毕舸”,欢迎手机上搜一搜,每天看一看,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不过,“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新华社11月17日报道)。
南方的冬天同样有点冷,这是南方人多年来一直呼吁供暖的理由所在。但是,南方其实是一个大而广之的概念,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但正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南方供暖要跨越经济、环保、能源三道关。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南方供暖的投入产出比要算小账和大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按平方米来收取供暖费,一个月大致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元开支,相比南方家庭目前采取的自我保暖方式,究竟是否划算,确实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考量。而从大账上来说,国家为南方供暖所要做的设备改造、能源调配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牵涉面广,确实很难一下子普及开来。
正如以往我们对待许多争议性事务的态度,南方供暖与否,不妨先局部试点,暂定几个样本地区,进行小范围的供暖试验,看看运转一段时期后,当地民众对此的反映,比如费用是否能承受,供暖效果如何,能源消耗率相比北方时高时低,该采取传统的烧煤供暖还是更先进的清洁能源,对于环境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产生沈阳等地如今疑因供暖而产生的的雾霾现象?以及南方供暖时间相比北方,应该划定在几个月比较合适?
南方供暖的这些具体效果能否达到公众事先预期,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其中的利弊究竟如何,也要通过公众的切身感受,才能得出更符合现实的结论,从而为未来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其实,我们还可以思考的是,是否出了先行的集中供暖模式,还有更为多元化的改革可加以探索?比如,国家能否对部分节能型取暖设备采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减少民众购买和使用其的成本,鼓励大家自发购买。同时对于经济相对较困难家庭,在冬天使用取暖设备时,给予电费等开支的优惠减免,如此才能让更多南方人感觉到这个冬天不太冷,也就此减轻了以往由国家来独立承担的供暖模式,用更为市场化的路径实现对民众的冬天自行“保暖”。这些思路和操作方式,完全可以在试点地区进行先行测试。
南方供暖局部试点的最大作用在于试错,甚至可以规避以往北方取暖模式的某些弊端,逐步升级完善,朝着从国家到个人相关经济投入在可承受范围内、资源使用率更高效、对于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而努力,并且有可能反过来成为北方供暖模式未来完善的可借鉴样本。如此,南方供暖才能既让民众满意,又能达到经济、环保、能源相对平衡的最佳效果。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