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全球最早”的多重误读
(2015-10-15 15:10:33)
标签:
365退休年龄全球最早延迟退休误读 |
“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全球最早”的多重误读
京华时报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介绍了“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称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目前看来,延迟退休这一制度推行已经进入试点议程,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生育人口净值减少的背景下,为了跨越“低生育陷阱”,以及种种历史原因累积而成的数万亿社保欠账,延迟退休似乎成为不得不做出的最终选择。
但是,以“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全球最早”来推导出延迟退休的合理性,却忽视了现实国情下的诸多问题,缺乏足够的逻辑性和实证性。
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全球最早,原因相当复杂。首先就是劳动力人口结构构成,由于我国数量巨大的劳动力,集中在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数据显示,中国近8亿劳动人口中,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3.6%,30.3%和36.1%。他们所承受的日常工作压力,以及工作特性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了这部分劳动力基于身体原因只能提早“退休”。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了另一个事实——中国劳动者平均加班时间超过2200个小时,严重过度加班,远高于英国的1677个小时。这意味着,中国劳动者平均每年要比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多干接近600个小时,同样是工作一年,众多劳动者等于在干着其他国家劳动者一年半的活。这部分数据,为何没有被纳入到人社部的统计之中?
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多达数亿的农民工,打工年龄普遍偏小。半月谈杂志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打工年龄普遍为20岁左右,与传统农民工初次务工平均年龄26岁相比,整整提前了6年。
新生代农民工在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实际上拉长了工作年限,也就相当于贡献了更多的劳动力。这部分增量,难道不应该作为国人劳动年限并不比国外差多少的依据之一么?
如果人社部门单纯只强调“国人平均退休年龄全球最早”这一数据,却同时疏漏了高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就业人口、平均加班时间远超国际标准以及农民工群体打工年龄呈现提早化趋势三大因素,那么就难以构成与现实发展与民众实际符合相对应的调研结论,而以此作为推动延迟退休制度的理论基础,更容易导致一系列弊端出现,也因而会引发劳动就业者的普遍不满和质疑。
其实,解决延迟退休背后的劳动力经济产出及社保缺口,还有更为多元化的对策,比如从职业教育入手,提升农民工群体的专业技能,提高人均产出,同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部分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就等于一个劳动力变作两个劳动力使用?也能加速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从而在收入基数增加的前提下实现社保基数的扩大。
仅仅在延迟退休,拉长国人工作年限的“量”上面做文章,而忽视了更为长远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优化、人均产出增加等“质”的提升,恐怕会遭遇劳动者过劳现象难以有效改善、而低效率的产出仍然无法解决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拉动社保基金做实的目标,这恐怕就是人社部更需深重考量和统筹安排的重中之重。
毕舸
毕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