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一个有特色的人
(2014-05-07 08:44:32)
某年的新概念大赛,也就是出韩寒的地方,在某年出了几道作文题,分别是:《诗歌的敌人》《盲点》还有《图书馆里的猫》,我看到这三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三个人,三个不同形象的人。比如“诗歌的敌人”,大概是一个商人角色吧,商人用他的铜臭味坚决地将诗歌打倒在地还踩上两脚。“盲点”,大概是一个正常的睁眼瞎。说到“图书馆里的猫”,我会想到我的一位老师,他就像图书管里的猫,很爱看书,但同时懒洋洋,十年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看书,姿势和十年前没有不同。
我今天想讲的就是这位老师。他个子不高,年过四十。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一墙的书,然后就是他不高但挺拔的身姿。恰恰这两样——读书和健身,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最热爱的事情。我听说,他年轻时曾是一名拳击运动员,还在市里获得过相当前列的名次。是的,从他粗壮的指节,和犹存的胸大肌,你是可以看到这一点的。但正是这些,你很难把他与后来转变成一位狂热的书生、文人联系在一起。其实想想也没什么不可以,鲁迅不也是从一名冷静的医生转变成一个文人,从拿手术刀的手到拿笔的手。我的这位老师,曾经在某个深夜,在某个教堂里的青年聚会上听到某位导师的讲话,他说自己在回家的路上感到热血沸腾,比在拳击场上更为激动,于是当即决定转身去参加这个组织。从此,也就走上了文人的不归路。听到这段,我就在想,精神的力量确实是强大的,一个人的讲话可能无意会激发一个年轻人改变他的人生路径,这可真是崇高又必须非常慎重的事情。
我钦佩这位老师的原因,在于他的“纯粹”!他自此沉醉在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思维等领域的研究中,建立了自己的幸福观,追求一种叫“精神无忧”的状态,同时也把这种理念传播给了很多学生。比如,他告诉我们,你应该坚持读自己的书,虽然学校里的考试是必须应付的,但只有看自己的书你才可能走出属于你自己的道路,除了你,没有人可以对你因材施教。再比如,他认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辨别真伪,不要以假为真,追求虚幻的目标。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我也同样反思过我的前半生追求的是不是虚幻的目标。比如,多考几个证书让自己显得额更自信些?换一辆新车让自己看起来更体面些?或者多生几个孩子让自己的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觉更强烈些?如果这些都正确的话,为什么我的内心并没有觉得真正满意过?我追求的东西像它表面看起来那么有价值有必要吗?老师的一些话确实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探索前进的方向。
说到“纯粹”,我更想说明的是,与“纯粹”相比,我们正在面临一个人心动荡,复杂多变的时代,人人想着怎么赚钱怎么来,甚至连灵魂都可以出卖给魔鬼,不发达就发狂。在这样一种以物质最大化为人生价值的社会标准下,还有一些人,可以固守在精神的领域里,以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成为一个有理智、有智慧、有远见、有修养的人,甚至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以”的追求,我觉得——是了不起的!也许,就像郭晓松说的,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发展从来都是不同步的,有时物质走得快,精神走得慢;有时精神走得快,物质走得慢。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许就是物质走得快,精神都快跟不上的时代。人人信仰缺失,价值迷茫。但我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稀缺才显得珍贵,坚守精神发展的这群人才显得可贵。不随波逐流,不以大众标准为自我标准,坚持做正确的、有远见的,有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的人。我觉得,社会未来的希望大概也在于此吧。
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普通一员,也要吃喝玩乐住行一样不能少,也要为房子车子孩子操心尽量不落人后,但在这些追逐中,我始终还是能感受到老师的那种人文情怀,提醒自己不能一条腿走路,不能丢弃精神只追求物质。因为只追求物质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满足和满意,就像哲学家康德说,只有头上高悬的天空和心里的道义,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明灯。我想我的这位老师也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
我前面说过了,我的老师是一只懒洋洋的猫。所以他是一个缺点也同样明显的人。太懒了,行动上太弱,以至于十年过去了他除了在思维上精进以外,并未取得更多的现实成果。比如说名利。或许他知道,人要想得到名利就要失去很多,而这是在他权衡得失所做的决定。我尊重他的选择,但作为年轻人,我知道除了要努力争取这些外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身上还有很多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父母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小心翼翼地学习我的这位老师,同时又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知道自己不能受他影响太深,我还没办法做到超乎物外,精神至上。
我的这位老师,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既纯粹又单纯,既让人钦佩又让人对他有点无可奈何。我想,他至少做到了独善其身的自己,他忠于他自己,这也是一种成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