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中心河硬覆盖前后

标签:
建筑 |
前些年,经过查找资料和深入采访,我在大连日报发文“中心河上那些逝去的桥”。最近答应接受专访,今天旧文重发,说说旅顺中心河硬覆盖前后的那些事。
据《旅顺志》记载,旅顺中心河流全长4.9公里,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上游山坡比降为45.6%,下游河道比降为8%,上下游高低差35.3米。原为自然河道。
1937年从上沟石场桥至坝沿儿入海处修筑了用石材垒砌的人工河道。此段长3351米,河道高1.9米,河宽7至30米不等,是流经旅顺老城区最长的河流。连接主干路上的桥,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易的人行桥架设预制板。从上沟到下沟入海口,修建了10几座大小不一的桥。它们依次是石场桥、启新桥、高升桥,菜市桥、民联桥、英武桥、兆麟桥、民主桥、体育桥、和平桥、海岸桥等。旅顺中心河上桥的密度,绝不亚于江苏的周庄,云南的丽江。河道改造和桥梁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交通现状,而且形成了一道小桥流水的风景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旅顺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区政府顺应民意,于1985年对中心河进行改造工程论证、提出施工方案。在此之前,政府的主要领导想了一个节省资金的简易办法,那就是在河沟底下铺上两根水泥粗管道用来排水,然后将河沟填上。这个方案遭到了市里的专家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这么做,那雨季的黄河路就成了一条地上河了。原因是粗管道只能用来输送上游山上下来的水,而城里大面积流向中心河的雨水就没有下水的地方。如果埋在地下管道被淤死,整个工程就彻底废了。这个方案被否定之后,决定分批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中心河实施盖板儿工程。
1986年正式开始实施中心河改造工程。先分期、分批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中心河实施盖板儿工程,再依据规划在盖板上面实施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工程。当年整个工程图纸的设计者是冷延军,助手是刘桂兰。这个工程以英武桥为界,桥以西因为河道较宽,距河道两边墙2米处打水泥柱子,柱子上捣制横梁,然后在上面硬覆盖;桥以东因为河道变窄,采用在两边墙体中间打水泥柱子,横梁主筋在上,副筋在下,然后硬覆盖。为了保护河上的老桥和减少费用,硬覆盖高度就以兆麟桥和英武桥的桥面为准,所以中心河上的老桥除了两边的护栏和桥头柱子被拆掉了,桥身依然安好,只是掩埋在道路的下面。
经过8个阶段施工,长达20年的持久战,终于在2006年全部完工。中心河硬覆盖的工程终于胜利完工了。当时媒体报道是一片赞扬声:道路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环境改善了,城市漂亮了等等。在人们喜庆这一杰作的热情正高涨时,天降大雨。先前的雨水从不同方向直接入河,现在找不到入河口,只能在街面上奔流,向低洼处汇集。民主桥车站到友谊公园几百米长的路段积水没膝,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这一点在中心河硬覆盖后终于尝到了苦果。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当年对中心河的规划和建设是很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