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标签:
历史 |
前些日子,看了一则材料,说的是南京赴日代表团团长,同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段对话。
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关于南京大屠杀河村是这样阐述的,他说自己去世的父亲和南京是很有缘分的,父亲在南京迎来1945年战败。当时他(父亲)在南京的栖霞寺里曾经住过一段时间,那么寺庙里的人对他父亲非常好,后来又平安回到日本,所以他说父亲活着的时候经常和他提起这段故事。他说如果要是1937年真的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的话,为什么中国人会对他父亲那么友善呢?那么战斗中有很多死亡,但应该没有几十万人的大屠杀。
南京赴日代表团团长,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反驳。中方是这样表述的,说南京市民学习历史是因为热爱和平,不是为了仇恨,此前34年交流会珍惜并希望扩大交流,只有这样两市的市民才会生活的更好。
在日本人面前,这样的回答就是回避问题,就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估计他很可能就不了解那段血腥的历史。不与他们交往就影响南京市民生活了吗?这种素质的干部最好就在家里呆着,别到处去丢人现眼。
同样一个问题,中国记者的回答,噎得日本人喘不上气。一个日本人很不友好地问中国记者:你们说南京大屠杀杀了30万人,你们数了吗?中国记者立马反击:美国大兵强奸了你们的女大学生,你还去问那大学生舒不舒服吗?这样的回答至少有一种骨气。
软蛋包假装大度是可恨的。连一句“我抗议”都不敢说,你算个什么鸟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