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南关岭之“关”

标签:
历史 |
在大连甘井区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地方叫南关岭,南关岭的地名是因地处哈斯罕关以南的山岭中得名。那么“哈斯罕关”是什么年代修建的?是怎样的一种建筑规模?修建这道关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请你浏览下文。
在南关岭北部的金州地峡,有一处辽代古关隘,史称哈斯罕(意即藩篱)关,关墙东起黄海之滨的盐岛村,西迄渤海之畔的土城子村,横贯金州地峡,全长4公里。其关门设在关墙中部,即今前关村。关门宽5.8米,东侧和西北侧设有翁墙,并由5座烽火墩与关墙相连。关墙采用土石夯成,上窄下宽,基础6.3米。
据《宋会要集稿·番夷》记载,当初辽统治者修建此关,是为了隔绝女真族人通过海陆与宋朝之间的来往。其时,女真族与宋朝关系密切,常有经济往来并向宋朝进贡。契丹“虑女真为患”,为“分其势,使不得相通”,便将女真人强制移至熊岳、金州一带,并在辽南设抚州(今复州)、苏州(今普兰店以南地区)。为“绝其贡献之路”,辽统治者于公元991年,在今南关岭修筑了关墙。初时,以木栅围栏为关墙,金代、元代陆续改修成土石结构的关墙。这是辽代南部地区最古老的关隘。
如今的南关岭已不见当年古老的关隘,是大连北部地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前一篇:日俄战争中在旅顺毙命的将领
后一篇:辽东抗倭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