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元宝房与元宝坊

标签:
历史 |
昨天去长城乡下采访,返回途中,在水师营新加坡花园车站换乘7路公交车。当车行驶到旅顺监狱旧址门前时,车上用标准的普通话提醒乘客元宝房车站到了。听起来,那个“房”字就是二声音房屋的“房”。在车上看了一眼站牌写的却是“元宝坊”,“坊”字是一声音,多用于街巷的名称。二者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在日常的阅读中,也常见两种不同的写法。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两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我们先说“元宝房”名字的由来。元宝房最初是清军银库所在地,在老百姓看来,那座房子是存放元宝的地方,因此起名元宝房。也就是说,这个地名是由一座库房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老照片和地图,找一找当年元宝房的位置。
照片中间相近的两个方框就是图中的两座兵营。靠右上方的兵营标注是毅字后军右营,不远处标有“元宝房”3个字。左下方那座兵营标注的是毅字后军左营,它的西北方向标注的是清军的武库。根据照片可知,当时元宝房一带周边基本上没有居民,又是宋庆毅军军营所在地,选择在那里建清军的银库是很安全的。
那么元宝坊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1945年旅顺政府成立后,将城区划为4个区,即大众区、文化区、光明区、新华区。1947年1月,文化区并入大众区,新华区并入光荣区。1948年1月,大众区与光明区合并,成立市内区。下设大众坊、启明坊、新华坊等12个坊,各坊成立坊公所。12个坊下辖75条街。12个坊中排序最后一个就是元宝坊,只辖一条街——元宝房。1953年所有的坊公所都改为居民委员会。作为“坊”的称呼从此结束了。如果现在还称作”元宝坊“那就不合时宜了。追根溯源,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历史统一用清末的名字——“元宝房”为好。
附:
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年间,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称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子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