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顺黄河路上的积水

(2022-07-05 07:06:52)
标签:

图片

前几年,我在大连方志发文——旅顺中心河上那些逝去的桥。这篇文章还有后半部分——黄河路上的积水,被我删去了,原因是想不出解决积水的办法。

据《旅顺志》记载,旅顺中心河流全长4.9公里,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上游山坡比降为45.6%,下游河道比降为8%,上下游高低差35.3米。原为自然河道。1937年从上沟石场桥至坝沿入海处修筑了用石材垒砌的人工河道。此段长3351米,河道高1.9米,河宽7至30米不等,是流经旅顺老城区最长的河流。书面语说是河,老百姓习惯上叫沟。旅顺老城区上沟、下沟的地名是因河而来的。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河沟两岸进行垒墙改造,岸边栽种树木。对清政府和俄国强租旅大时期修建的简易木桥进行全面改造。连接主干路上的桥,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易的人行桥架设预制板。从上沟到下沟入海口,修建了10几座大小不一的桥。

1986年正式开始实施中心河改造工程。先分期、分批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中心河实施盖板工程,再依据规划在盖板上面实施建设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工程。经过8个阶段,长达20年的持久战,中心河硬覆盖的工程终于胜利完工了。

当时的媒体报道是一片赞扬声:道路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环境改善了,城市漂亮了等等。在人们喜庆这一杰作的热情高涨之时,天降大雨。先前的雨水从不同方向直接入河,现在找不到入河口,只能在街面上奔流,向低洼处汇集。民主桥车站到友谊公园几百米长的路段积水没膝,车辆无法正常通行。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留情,这一点在中心河硬覆盖后尝到了苦果。为了加大排水量,每次在大雨来临之前市政人员都要提前把沿途下水马葫芦盖全部打开,减弱湍急的水流。面对黄河路上的“黄泛区”,人们才会认识到当初利用露天河道排水的规划是多么的科学严谨,而后期的硬覆盖是多么的草率和盲动。

90年代中期,旅顺教育局召开暑期干部会议,请了一个北京的教育专家作报告。他是旅顺人,对家乡小城情有独钟。当时正在对中心河进行硬覆盖,对此,他在大会上发表个人意见,认为此举是对城市排水功能和原有景观的一种严重破坏,城市建设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风貌。他说,有的城市没有河,为了使城市有灵性,不惜动用财力物力开凿人工河,引水进城。我们有了河,不去精心管护,却把河给盖上,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迟早是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来道路积水,包括新玛特地下一层进水,证明北京专家的批评是很正确的。

当时,面对正在进行的硬覆盖工程,有的老人说,要是像60年代初发大水可就毁了。1961年7月23日上午,旅顺下了一场大暴雨,河水暴涨。当时正赶上中心河入海口满潮,英武桥下面的桥洞被大水拉倒的树木乱草堵塞,10点钟左右中心河水漫上两岸。家住在英武桥东边一户叫戴长寿的人家,家里养马车,开磨房。湍急的河水冲倒了他家一间房子,大衣柜都被河水拉走了。河水消退之后,戴家父子赶着马车到友谊公园一带寻找家中被大水冲走的物品。好在现在没有过去那么大的雨水。

为了解决道路上的积水问题,于是,人们又自然地想到了让中心河继续发挥它的排水功能。当年修白玉山隧道的那个区长,下一个工程就是要让中心河重见天日,恢复小桥流水的景观。这些年,由于车辆聚增,原本拓宽的道路已显得拥挤不堪了,怎么可能再去修河占道呢?当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积水地段的排水功能。

如果,我们目光长远,当初老城区改造时,中心河两边的建筑各后退5米,留有足够的空间,形成两边双向通车,那么恢复小桥流水的景观就不是天方夜谭了。在河道里根据地势安装橡胶坝,截住雨水,调用龙河淡水补充中心河水,那么养育城市文明的中心河就会碧波荡漾,旅顺这座滨海小城会因水而更富有灵性。黄河路上的水患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