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感受信仰的力量

标签:
旅游时光图片 |
分类: 川藏行 |



大昭寺——感受信仰的力量
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曾说过这样的话“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有来过拉萨”,这或许也是几乎每一个去西藏旅行的人们共同的心声吧。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21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
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
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信徒最大的精神支柱。各方的藏传佛教信徒都把这里作为朝拜之地,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膜拜。
在川藏路上,我就亲见许多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着大地,从四面八方缓缓叩来欲到大昭寺膜拜的信徒。在康定318路上,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藏族司机师傅土司大哥还专门停下车与磕长头的信徒交谈一番,原来这个人还是司机师傅的老乡。从家乡磕长头一直要磕到拉萨。土司给他十块钱,我也掏出十块钱给他,车上,土司告诉我们,路上遇到磕长头的人一般都会给钱,那信徒所修功德便有了你的一份,他会给你带来幸福平安。后来在布达拉宫旁边的路上,也亲见有人给一位绕布达拉宫磕长头的信徒钱,我也随喜了一份,那信徒额头黑黑的深深的印迹令我震动。
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在大昭寺佛殿里,我就亲见许多虔诚的藏族信徒手持酥油,一个殿一个殿地往酥油灯里添油,还往供奉佛像的玻璃箱里供养钱财,我也随喜了一点儿。一个往酥油灯里添油的藏族老阿爸边走边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没太听清楚。只是心存敬畏,在无量寿佛殿,我俯下身子,恭敬顶礼。
大昭寺外面的广场上,有很多人或是转动着转经筒顺时针绕着大昭寺走,或是在大昭寺前磕着长头。这些信徒,无所谓富贵贫贱,无所谓年长年少,磕着长头,用自己的手指亲自触摸大昭寺门前的青石地板,匍匐在佛祖面前。这一刻,是信徒们追求一生的幸福时刻,他们甘愿历尽艰辛、饱经风霜,这是怎样的虔诚!
随川流不息手持转经筒的的人流,我也绕大昭寺走了一圈,感受信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