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2017-09-06 09:03:13)
标签:

经典

文化

杂谈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处提到了叶公,我们对他耳熟能详,都知道叶公好龙的成语,可历史上真实的叶公是什么样呢?是不是真如成语所说的那样呢?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叶公好龙的故事。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本非姓叶,他原名是沈诸梁,字子高,还是楚国王室的贵胄。叶公的生卒年月难以确考,与孔子(前551~前479)是同代人,也是高寿之人,至少活了近80岁。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戍在吴楚交战中曾屡立殊功。其後,秦国出兵击退吴军,楚昭王便封沈诸梁到叶邑(古邑名,今河南叶县)为尹。叶邑地处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他被封时只有24岁。叶公还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据《叶县志》记载,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采取与民休养、养兵息民、发展农业的政策,使国力大为增加,由於其业绩良佳,而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的敬重。

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当时,身居吴楚边境的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叶公临终时留下遗言: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叶公以一生的行动,表达了对百姓的爱及对国家的忠,赢得了世人的敬慕。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他的子孙,後来以封邑为姓,因此沈诸梁实在是嗣後数万千的叶姓族人的真正祖先。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详见《论语子路》)由于二人观点不尽相同,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也许正是基于此,后来的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作伪君子,说他只是嘴上讲仁义道德,却不能真正施行。

通过对历史真实情况的了解,叶公应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真龙自然不会现身,明显是人为编造以发泄对叶公的不满,后面我们还会重点讨论孔子与叶公论政,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碰撞,叶公还是很尊重孔子的,对他的仁道思想也很敬佩,但他认为治理国家还是要靠法治,用仁义道德是行不通的。其实这段的讨论应结合后面的问政更容易理解。

叶公问政与孔子,孔子提出“近者悦,远者来”的观点。两人以对“直”的不同见解,引出法治和德治的不同观念,讨论不欢而散。叶公、孔子、子路应是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当时孔子62岁、子路53岁、叶公也年近古稀。或许他和子路早就相识,也或许子路是随孔子赴叶之中最年长的学生、老成持重,相当于孔子的发言人。因此在产生分歧后,叶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想要深入了解一下孔子,于是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对此没有作答,别看没有作答,却是最好的回答。由此可知,做人难、说话更难,请牢记佛祖的教诲“不可说,不可说。”因为站在子路的立场上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何况老师就在身边。赞美老师有自吹自擂骄傲自大之嫌,就算真的要赞美老师,一下子也不知从何说起,即便说的头头是道,叶公也不见得理解。批评老师就更不可能了,这不是弟子所为,也不是有德之人的修养。况且老师刚刚和叶公有了分歧,一个是恩师、一个是地主,远来是客总不能指摘主人的不是,更不能据此攻击主人。所以最正确的回答就是“子路不对”。当然事后,子路向孔子报告了这一情况,孔子对子路的表现是很赞许的,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不对他说,他的为人就是发奋求学,以致常常忘记吃饭,一辈子穷困潦倒;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又高兴的忘记了烦恼,连自己都衰老的都不知道。他就是这幺一个为了求学而忘食忘忧的老头子而已。虽是孔子的自嘲,但却值得我们效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表明永远处在兴奋状态,不论年龄的大小,在心境上永远是年轻的,保持这种状态,才能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并随时都有新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