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015-01-20 08:22:35)
标签:
经典文化杂谈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通篇讲“仁”,但主要还是讲仁的用,告诉我们应怎样去做,怎样保持仁者的风范。
孔子说,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不通过正道,不是通过仁行得到的,就不能要,也不要安处其中;贫与贱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可不是通过正道和仁行来摆脱贫贱,我也不屑为之,宁肯安于贫贱。一个人丧失了“仁”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只能通过作恶、恶行来成就名利,这种名利君子是万分厌恶的。一个真正的君子、仁人,每时每刻都身处“仁”的境界,须臾之间不敢违背“仁”的要求,成就了要依靠“仁”来保持,颠沛时也要依靠“仁”来维系,来安于现状。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仁者的最高境界,造次的解释为匆忙、仓促;鲁莽、轻率。颠沛的意思是无家可归,不断漂泊,居无定所。按照上下文我认为造次的意思还有待商榷。造次的意思必定和颠沛相对应,按现在的解释并不通顺,查阅《新华字典》“造”有到、前往之意如造访,“次”有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场所之意,如旅次、途次、舟次。再联系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居多,在某地暂时停留较少。这句话其实就是孔子一生求仁的真实写照。因此我认为造次应为到达暂时停留的场所。引申到人生中“人生不如以事十有八九”,孔子告诫世人,一个人在得意时应归于仁,不要得意忘形;平淡是人生的常态,也要时刻依于仁,失意时更不能失意忘形。怎样才能做到呢?就是孔子在《述而》篇中讲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