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2012-05-20 20:42:27)
标签:

社区体育设施

新加坡

加拿大

杂谈

分类: 社会与体育闲谈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颁奖嘉宾颁奖
    2012年体育用品博览会结束了,有幸作为体育资源网举办的论坛演讲嘉宾,在论坛上做了《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发展之路--站在城市规划发展的高度上规划社区体育设施》的演讲,现在把提纲发于此,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事件性”赛事场馆的沉重

2012年伦敦奥运会马上就要举行了,四年之后,当我们重新拾起“后奥运时代”这个话题时,我们可曾认真反思过,我们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以“事件性”赛事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体育设施发展之路是不是可行?

路透社网站2012年4月9日刊登了题为“四年过后,北京努力应对奥运遗产”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北京举办引人注目的夏季奥运会4年后,中国首都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许多为奥运修建的场馆却因不受欢迎、利用率不足和消耗公共财政而失去活力。”

其实,早在2011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在北京饭店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市政府将58%股权转变为股份,主导经营场馆,并承担亏损和赢利,成立运营维护协调小组,形成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体育主管部门负责运营,市各相关部门配合的运营维护管理新体制。中信集团、北京城建和美国金州控股共同组成的联合体放弃了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是什么让联合体放弃了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也许庞大的投资、运营、维护和管理费用是真正的原因。

回顾2008年,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北京将面对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世界难题”,也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制订了一系列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专业经营的方案,希望能够突破瓶颈,随着奥运光环逐渐退去,每年7000万的鸟巢维护费用,水立方年创收近9000万仍亏损超千万的“噩耗”不断传来,在今天看来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反而陷入了黑暗的迷茫之中。

而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随着亚运会和大运会的落幕,大量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头痛的事情。

广州亚运会涉及82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12个场馆,总投资72亿元,改扩建70个场馆。在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亚组委人士曾自信地表示,广州的亚运场馆“未出生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但现在看来实际情况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顺利。

广州众多体育场馆中,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等少数体育馆,其他的大多数都是亏本经营,更多的亚运场馆正处于“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广大市民街坊则期待场馆“平价开放”。

深圳大运会期间,深圳新建22个场馆,每个场馆投资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比赛的激情尘埃落定后,赛后场馆高昂的运营成本也让经营者们头痛,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年运营成本6000万元,宝安体育中心年运营成本三四千万元,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年运营成本也不下几千万。如何找到运营的出路,让场馆正常运转,就成了各个场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在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满足赛事要求的场馆后,却背上了很重的包袱,而百姓仍然没有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便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显然,“赛事性”体育场馆并非是解决城市体育设施的最佳选择,而社区体育设施才是解决城市体育设施的必由之路。

2、什么是我们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体育设施?

目前,我们的体育设施大都是“事件性”的赛事活动为主要目标而修建的,其结果是投资集中,数量巨大;使用效率低下,维护营运成本高昂。那为什么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乐此不疲那?拉动城市建设,拉动GDP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时推动,和长久发展显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权衡。另一方面,观念的缺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体育部门把单纯地建设体育设施认为是发展体育的重要手段,把眼光只落在单纯的体育项目上,不能从社区发展、城市发展的角度认识体育活动和设施的广义性,结果是路越走越窄。

体育是我们除了工作、睡眠之外所有闲暇时间吗?

在我们一生中,除了工作和睡眠,剩下的时间统称为闲暇时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休闲游憩,而单纯的体育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单纯地把体育活动归结为羽毛球、网球、足球等等,我们只需要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显然过于片面,我们还需要旅游、户外、长途自行车,甚至闲暇漫步,而这些需要城市带状绿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体育设施,更深入地认识社区体育设施。

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社区体育设施:

(1)社区体育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阶层的体育活动需要。

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同阶层,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地都是城市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说到底还是要参与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如果我们的低收入者连自身的生活都十分困难,需要政府来补贴,那他们是不是就被剥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力?因为他们无法支付费用。那么有没有一种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就近,而且不需支付费用地参与哪?有没有让更多百姓就近、方便、简单,更重要的是无需费用就参与的体育活动?

(2)我们参与了那些体育活动?

根据统计,我们参与最多的体育活动是漫步,或者慢跑,这项活动是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而羽毛球、网球、篮球等往往都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比如年轻或者中年,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不同年龄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项目和参与率

总体

青年(16-30岁)

壮年(31-45岁)

中年(46-60岁)

老年(61岁+)

 

项目

参与率

项目

参与率

项目

参与率

项目

参与率

项目

参与率

1

散步跑步

20.60

散步跑步

13.64

散步跑步

18.68

散步跑步

24.43

散步跑步

32.50

2

羽毛球

8.95

篮排足球

12.49

羽毛球

10.08

气功太极

13.87

气功太极

19.17

3

气功太极

7.78

羽毛球

12.15

乒乓球

9.50

体育舞蹈

9.81

体操

10.00

4

乒乓球

7.74

乒乓球

11.21

游泳

8.43

体操

8.21

棋类

6.81

5

篮排足球

7.16

游泳

7.83

体操

6.53

羽毛球

6.42

体育舞蹈

4.72

6

体操

6.91

棋类

7.16

体育舞蹈

6.36

棋类

6.04

羽毛球

4.17

 

 

59.14

 

64.48

 

59.58

 

68.78

 

 

*《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仇军

    整合城市所有基础设施资源,选择事半功倍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站在休闲游憩的层面上考虑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之道。

3、问题在哪里?

体育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

    目前,我们的社区体育理论与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社区”概念有差异,在实践中,城市民政管理中的“社区”规模也过小,不足以支撑完善的社区体育中心,导致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规划的目标“指向”存在差异,使得城市规划部门在城市建设中对“社区体育设施”比较迷茫。

    现阶段,指导我国城市规划的体育设施标准、规范主要有:

(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005年11月1日实施

(2)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 31-2003                                            

(3)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JG/T191-2006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应当说主要针对城市住宅区的体育设施用地,而不是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难以指导城市规划中节点式的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该指标最大适用的人口规模相当于《住宅区设计规范》中的住宅小区,即不超过5万人口的住宅区。而对于特大城市中两三百万人口的区级,在5万人口的住宅区和百万级人口之间,显然缺乏一个区级的次级社区体育中心作为城市体育设施网络的节点。

    实际上,深圳和长沙等城市在城市规划指导文件中已经增加了居住地区一级的规划控制指标,也就是10-25万人口的城市区域,并规定了相应的配套公共设施,但是,在配套体育设施中却是空白。

    比如,在长沙市《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第四篇“公共配套与市政公用规划”的“居住地区”(10-15万)中,对“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唯独在“社区体育设施”上是空白。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侧主要针对城市级的体育中心,以10-20万人口规定的1-1.5万体育场和2-3千人体育馆的规模,作为社区体育设施显然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 》则是对具体设施的技术要求。

政府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

    目前,作为社区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用地和设施由各个部门负责,缺乏统筹规划,不能有效地串联和发挥效力。

    公园绿地归绿化局管理,旅游区归旅游局管理,城市绿化带、城市景观道路归市政、街道等管理,城市学校归教育局管理,城市体育设施归体育局,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归民政局管理等等,各部门利益出发点不同,相互制肘。优质学校不愿以向社区开放自身体育设施,园林部门则在《公园设计规范》中明确提出不能设置体育场地。公园只是遛弯、老大妈集体舞的场所,大片绿地“被景观”,只能看不能“用”,城市公园不能成为发挥综合效益的城市绿地。在旅游景区规划中不能把户外、长途徒步和自行车活动作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之一来考虑。凡此种种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在满足社区体育活动上形成碎片化,难于发挥整体效益。反观国外,如北美地区,则是市政厅直管“公园和休闲委员会”,统一负责城市公园绿地和大量在公园内的休闲运动设施,并负责城市休闲运动的开展。

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

    成都锦江198.LOHAS“绿道”,第一期12公里,铺设了合成面层的自行车道,投资巨大,但是,自行车道上下行道路狭窄,没有专门人行步道,大部分路段与机动车没有隔离,安全性很差。反观国外,则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作为步道材料,绿色环保。在注重安全,既机动车与人车分离,而且自行车与行人也尽量分离,标志明显。

    另外,国外还大量利用溪流布置长距离地联系步道,保护自然环境,又形成了联系网络。甚至利用废弃铁路和道路设置步道。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绿道入口,塑胶铺设的自行车道,颇显“奢华”,难得的是老外都说漂亮,因为在他们国家实在舍不得用塑胶铺设这么长距离自行车道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绿道内不时有男孩子飙车,行人被迫在机动车道步行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澳大利亚凯恩斯海岸边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美国德克萨斯州府奥斯汀的步道。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投资12亿美元建设全国步道自行车道的计划,该计划不但是为增加美国人运动场所,也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但是,估计不会出现塑胶的步道和自行车道。
4国外案例

新加坡城市体育设施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新加坡社区体育中心的分布图

     新加坡有20个社区体育中心,分布于全国各地以满足居民就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其实,这些中心不仅是单纯的体育设施,还是城市重要的休闲设施,因此,是城市运动休闲中心。

    中心基本的设施包括几千个坐席的体育场,少量坐席的体育馆,健身馆及室内外游泳设施,服务于5公里以内的20万人口。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盛港运动娱乐中心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餐饮休闲设施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室外嬉水设施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大量的联系步道,将运动娱乐中心、公园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结合的网络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联系步道的休闲娱乐活动

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市的城市公园

     列治文市(Richmond)位于温哥华市南部的Frasor河入海口处,占地为133平方公里,气候湿润,平均降雨1112.6毫米。城市四面环水,由海岛、Lulu岛的大部分,以及十五个小岛组成,温哥华国际机场位于列治文市西北的海岛上。

   截止2010年,列治文市人口约20万人,是华裔重要的居住区域。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过去公布的资料显示,列治文市还是全国吸烟率及肥胖人口比例最低的城市。
   列治文在过去10年一直都是全国最长寿的城市,影响的因素包括列治文有理想收入的比例高、高素质的医疗卫生系统、社区中心、运动设备、公园设备完善等。  
    列治文市以高质量的公园和休闲娱乐设施而闻名于大温哥华,同时,还有各类文化和遗产设施。
    全市有超过 90个公园,占地大约570余公顷,另外,还有超过80余公顷的运动设施,包括游泳池, 竞技场, 区中心, 网球场, 运动场, 野餐区域, 高尔夫球课程, 长曲棍球场,跑道和球场。
    Minoru公园是列治文市最大的公园,属于城市公园,面积26.5公顷,约合400亩。公园主要包括Minoru湖、园林景观、运动场地和儿童游戏场等室外设施,以及冰上和水上室内运动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的图书和文化中心、老年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
    另外,医院、教堂、消防站和剧院也建在周边。学区学校建在公园西侧,与公园近一路之隔。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中,大量天然草皮不但是可以作为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而且可以成为投资少的运动场所,环保绿色,贴近自然。另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节点,还可以集中设置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中心,或者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学校也是就近建设,以便更好地利用场地设施。
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MINORU公园平面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