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城市资源,创新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之路

标签:
社区体育设施新加坡加拿大杂谈 |
分类: 社会与体育闲谈 |
颁奖嘉宾颁奖
1、“事件性”赛事场馆的沉重
2012年伦敦奥运会马上就要举行了,四年之后,当我们重新拾起“后奥运时代”这个话题时,我们可曾认真反思过,我们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以“事件性”赛事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体育设施发展之路是不是可行?
路透社网站2012年4月9日刊登了题为“四年过后,北京努力应对奥运遗产”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北京举办引人注目的夏季奥运会4年后,中国首都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许多为奥运修建的场馆却因不受欢迎、利用率不足和消耗公共财政而失去活力。”
其实,早在2011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在北京饭店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市政府将58%股权转变为股份,主导经营场馆,并承担亏损和赢利,成立运营维护协调小组,形成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体育主管部门负责运营,市各相关部门配合的运营维护管理新体制。中信集团、北京城建和美国金州控股共同组成的联合体放弃了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是什么让联合体放弃了三十年的特许经营权?也许庞大的投资、运营、维护和管理费用是真正的原因。
回顾2008年,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北京将面对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世界难题”,也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制订了一系列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专业经营的方案,希望能够突破瓶颈,随着奥运光环逐渐退去,每年7000万的鸟巢维护费用,水立方年创收近9000万仍亏损超千万的“噩耗”不断传来,在今天看来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反而陷入了黑暗的迷茫之中。
而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随着亚运会和大运会的落幕,大量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头痛的事情。
广州亚运会涉及82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12个场馆,总投资72亿元,改扩建70个场馆。在亚运会召开之前,广州亚组委人士曾自信地表示,广州的亚运场馆“未出生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但现在看来实际情况并没有设想中那么顺利。
广州众多体育场馆中,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等少数体育馆,其他的大多数都是亏本经营,更多的亚运场馆正处于“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广大市民街坊则期待场馆“平价开放”。
深圳大运会期间,深圳新建22个场馆,每个场馆投资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比赛的激情尘埃落定后,赛后场馆高昂的运营成本也让经营者们头痛,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年运营成本6000万元,宝安体育中心年运营成本三四千万元,深圳湾体育中心的年运营成本也不下几千万。如何找到运营的出路,让场馆正常运转,就成了各个场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在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满足赛事要求的场馆后,却背上了很重的包袱,而百姓仍然没有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便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显然,“赛事性”体育场馆并非是解决城市体育设施的最佳选择,而社区体育设施才是解决城市体育设施的必由之路。
2、什么是我们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之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体育设施?
目前,我们的体育设施大都是“事件性”的赛事活动为主要目标而修建的,其结果是投资集中,数量巨大;使用效率低下,维护营运成本高昂。那为什么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乐此不疲那?拉动城市建设,拉动GDP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时推动,和长久发展显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权衡。另一方面,观念的缺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体育部门把单纯地建设体育设施认为是发展体育的重要手段,把眼光只落在单纯的体育项目上,不能从社区发展、城市发展的角度认识体育活动和设施的广义性,结果是路越走越窄。
体育是我们除了工作、睡眠之外所有闲暇时间吗?
在我们一生中,除了工作和睡眠,剩下的时间统称为闲暇时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休闲游憩,而单纯的体育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单纯地把体育活动归结为羽毛球、网球、足球等等,我们只需要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等显然过于片面,我们还需要旅游、户外、长途自行车,甚至闲暇漫步,而这些需要城市带状绿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体育设施,更深入地认识社区体育设施。
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社区体育设施:
(1)社区体育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阶层的体育活动需要。
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同阶层,我们现在大力倡导地都是城市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说到底还是要参与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如果我们的低收入者连自身的生活都十分困难,需要政府来补贴,那他们是不是就被剥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力?因为他们无法支付费用。那么有没有一种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就近,而且不需支付费用地参与哪?有没有让更多百姓就近、方便、简单,更重要的是无需费用就参与的体育活动?
(2)我们参与了那些体育活动?
根据统计,我们参与最多的体育活动是漫步,或者慢跑,这项活动是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而羽毛球、网球、篮球等往往都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比如年轻或者中年,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不同年龄体育人口活动的主要项目和参与率
序 |
总体 |
青年(16-30岁) |
壮年(31-45岁) |
中年(46-60岁) |
老年(61岁+) |
|||||
|
项目 |
参与率 |
项目 |
参与率 |
项目 |
参与率 |
项目 |
参与率 |
项目 |
参与率 |
1 |
散步跑步 |
20.60 |
散步跑步 |
13.64 |
散步跑步 |
18.68 |
散步跑步 |
24.43 |
散步跑步 |
32.50 |
2 |
羽毛球 |
8.95 |
篮排足球 |
12.49 |
羽毛球 |
10.08 |
气功太极 |
13.87 |
气功太极 |
19.17 |
3 |
气功太极 |
7.78 |
羽毛球 |
12.15 |
乒乓球 |
9.50 |
体育舞蹈 |
9.81 |
体操 |
10.00 |
4 |
乒乓球 |
7.74 |
乒乓球 |
11.21 |
游泳 |
8.43 |
体操 |
8.21 |
棋类 |
6.81 |
5 |
篮排足球 |
7.16 |
游泳 |
7.83 |
体操 |
6.53 |
羽毛球 |
6.42 |
体育舞蹈 |
4.72 |
6 |
体操 |
6.91 |
棋类 |
7.16 |
体育舞蹈 |
6.36 |
棋类 |
6.04 |
羽毛球 |
4.17 |
|
|
59.14 |
|
64.48 |
|
59.58 |
|
68.78 |
|
|
*《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仇军
3、问题在哪里?
体育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
(1)
(2)
(3)
政府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
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
绿道入口,塑胶铺设的自行车道,颇显“奢华”,难得的是老外都说漂亮,因为在他们国家实在舍不得用塑胶铺设这么长距离自行车道
绿道内不时有男孩子飙车,行人被迫在机动车道步行
美国德克萨斯州府奥斯汀的步道。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投资12亿美元建设全国步道自行车道的计划,该计划不但是为增加美国人运动场所,也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但是,估计不会出现塑胶的步道和自行车道。
4、国外案例
新加坡城市体育设施
新加坡社区体育中心的分布图
室外嬉水设施
大量的联系步道,将运动娱乐中心、公园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结合的网络
联系步道的休闲娱乐活动
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市的城市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