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广州大学城及经营方式初探

(2008-11-30 11:30:25)
标签:

广州大学城

规划

教育

体育

校园

体育场

体育馆

分类: 社会与体育闲谈

    近日有幸到广州大学城一看,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也算是有了实际的感受。恰巧前一段时间看了一篇大学教师写的,以广州大学城场馆设施为研究对象的,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文章,也来探讨一下广州大学城应当如何开发,算是抛砖引玉。
    文章主要论述了广州大学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人力资源”, “专业齐全的场馆设施”,以及所面临的资金、体制和人才的困境,提出了“以体育为平台促进和发展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方向。
    以笔者短短四五个小时,看到的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中山大学体育场馆和周边环境的感受,应当说广州大学城确实交通便利,当然主要指广州市区到大学城,它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直通地铁的大学城(不知道上海松江大学城轨道交通是否建成?据说也开通了17/12-2008年),但是,在大学城内部交通却不是很方便,公交线路少,车辆少,整个大学城占地十余平方公里,到处都显得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倒是有些像国外的城镇。
    即使是以这样便捷的交通,是否能改善大学城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还是值得关注的,因为第一,便捷交通对于体育场所的日常经营影响不大,参与日常体育活动的人员不可能长距离或者长时间往返于住所和体育场所之间,况且目前大学城商业餐饮服务设施贫乏,难以满足人们全面的服务需求。第二,便捷交通虽然能对赛事活动有积极的影响,因为观看赛事活动需要满足人们一个重要的心理预期,能够促使人们忽略在长距离和长时间准备上的影响,毕竟,人们观看一个重要赛事是一个筹划的过程,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是,什么样的赛事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预期?显然不是一个仅凭臆想就可以解决的。赛事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还要具体看赛事的规模和水平,以及主办方和赞助商的意愿。听说广药俱乐部要把主场安排在大学城体育场,不知道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况且中国足球还有成为鸡肋的趋势。
    大学城集中了十所高等学校,自然让人感到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毕竟那所大学都有众多的体育教师,应当能够为体育训练提供良好地保证,毕竟这里还有许多“高水平”运动队。但实际上,大学城品牌和人力资源虽然对于参与体育专业训练的运动者或者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弱小的市场,体育专业训练的主角仍然是体育系统内体育学校和专业训练队(各省市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所以,高等学校体育训练优势只能是看好未来,而不是短期的,而且,还要看参加者是否愿意长途而来,高等学校的训练成绩是否体现了出来,出了成绩,出了人才。而对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附近居民或者教职员工、家属,大学城的品牌吸引力就大大降低,因为,他们毕竟身处其中。
    文章中称大学城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专业的、现代化的、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体育硬件设施及较低的运营成本”,笔者并不认同,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意味着运行成本高昂,所谓“较低的运营成本”实际上占用了学校的其它运营资源来体现的,分享了学生应当享受的资源。从学校运营的目的来说,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要想满足赛事需要,许多附属设施恐怕还需要改造。大学城体育场馆的建设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它将面临运营上的困难,这些按照赛事模式设计的场馆是以赛事高水平场馆为目标建设的,缺乏综合性经营的辅助设施,后期改造就意味着高昂的投资成本,再加上管理体制的不明确,以及能否满足综合性经营所需要的面积和设施,这些都会让场馆的开发困难重重。
    大学城体育场馆开发不在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善,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市场经营就意味着市场化,了解目前体育市场向休闲娱乐发展的动态,要搞活体育场馆设施就要对学校管理理念进行调整,要让消费者自由进出,要提供吃购玩全方位的服务和场所(当然不应当象娱乐城那样或者综合性商业设施那样),让来的人们有一个开放的、有一定商业氛围,甚至一定品位的环境。所以,管理体制法规制度的滞后实际上观念的落后,中国大学管理观念的改变问题,是开放办学,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融合,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条件,还是封闭办学,割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使高等学校自成系统,简单安全,让学生毕业后再去融合社会,象前段时间传出的北京大学校园将实行刷卡进校,就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的大学城规划理念是否需要有所改变,相对于占地几百亩,学生一两万人的高等学校新校区规划,一个占地几千亩,三四万人学生的校园,简单地将其分为教学、生活、公共服务和体育区域是否有些简单,它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至少生活、公共服务和体育区域可以成为一个开放形式的社区,改变新校区或者大学城学生生活单调,简单三点一线的方式,毕竟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成毕业,而是走向社会,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笔者曾在广州大学城看到,逢中午下课时分,大量学生从教学区域涌向生活区,在道路上甚至要配备保安人员吹哨指挥车辆,可谓广州大学城“一景”,为什么不能设置些简单、实用的快餐设施,如餐吧、食品店,一来让学生可以多样选择,二来减少人流,减少学生奔波。
    至于大学城体育场馆设施如何充分利用,本人认为应当脚踏实地,建议:
    第一,大学城各学校应当整合建立一个联盟,一个综合协调机构,可以类似美国大学生运动协会下面的地区间自愿组织的联盟,组织大学城自己的体育赛事,各学校的场馆可以为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资源,组织丰富多彩、水平适当、举办灵活、投资少的赛事,目的在于丰富业余生活,为参加者提供一个平台,大型赛事可以让学校组队参加,小型赛事甚至可以自愿组队参加,这样的赛事有基础,可以吸引和培养学生、教职员工、家属和居民为观众群,进而不断提高赛事质量和影响,形成辐射广州市区的,最后终形成大学城品牌的体育赛事,任何赛事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指望一口吞下大象显然是不现实的,与其那样不如先自娱自乐。应当说大学城十所学校,几十万学生是最好的资源,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球队,自己熟悉的“明星”,会组织自己的拉拉队。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赛事,也会吸引到赞助商,毕竟商家事看效果的。
    第二,大学城应当建立独立于体育系统之外的体育训练体系,为今后学校高水平赛事,参与高水平体育赛事打下基础。大学应当成为提供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目前,大学训练水平还不够,特别是整体训练水平不够,这需要学校努力地去建设发展,应当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学校毕竟有了各类齐全的体育设施,也有一定的师资人才。
    最后,还是说说实地的现场感受,特别是看了大学城一些学校运动场、体育场的的感受。看了四个学校的运动场和体育场,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尤其严重,表面磨损严重,厚度不够、点位标识错误、障碍水池错误,不能说中国所有厂家质量问题都很大,只能说建设管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可以说所选择的厂家均属于“业余水平”,不知道是如何招标的?有没有场地的施工图?施工过程有时如何控制的?难道广州就真没有运动场地设施方面的专业人才?

    网上查了一下,大学城二期体育场馆设计和施工都是进行公开招标的,不知道设计单位的田径场地设计图纸对障碍水池是怎么设计的,要不就是施工没有按照图纸施工(胆子也大了点)。

华南师范大学生活区田径场,2004年

走进广州大学城及经营方式初探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田径场---采用损伤方式检测合成面层厚度实属少见,一定是业主意识到厚度有严重问题了才会出此下策,现场目测厚度10mm左右。

走进广州大学城及经营方式初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