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美国大学申请 |
我和夫人还记得2004年2月13日,达特茅斯(Dartmouth College)送给吉米一封这样的信(只摘录全文的前三段,格式和落款忽略):
Dear Jimmy,
接下来是一些非常人性化的关心话语,在此略。落款是达特茅斯招生主任Karl M. Furstenberg。
按美国大学录取文化,得到这样的信是一种荣耀,是学校对您成绩和能力的一种肯定。这封信等同于一份提前到来的录取书。当时,即使我们知道,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大学会陆续送到录取通知书,可是全家人感到的绝对不仅仅是轻松,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拿到美国大学第一份录取书时,所享受的欣悦几乎可以说是申请美国大学成功快乐的全部。一封信,一张纸,几句感人肺腑的赞美足以冲淡所有中学四年的付出;多少个秉烛夜读、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考试竞赛、及没完没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设计与论文,这一切的一切,所有的辛酸苦辣,都由这第一份录取书的到来而烟消云散;成为封存的历史。2月25日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送来一封更加热情洋溢的信函告知:他们认为吉米是1万6千申请者中的骄娇者,拿到杜克大学的通知书没有问题。可是成功申请美国大学所带来的幸福感已经在前几天提前享受了,剩下的也许只是一丝丝的甜蜜。尽管,隔日杜克大学的招生主任随后又寄来小到绒衣、大到往返机票,邀请吉米去看学校、甚至全额奖学金承诺。2月27日杜克校长的亲笔信又到。那份热情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受宠若惊;得意之余,真是有些不好意思了。要是我本人,在这些糖衣炮弹之下,早就被杜克给俘虏了。吉米耐心地享受了他的成就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最终选择的当然不是达特茅斯也不是杜克,在吉米的心目中有更理想的美国大学。
今年我所帮助的中国学生,和当年的吉米一样,现在正在享受着他们的幸福—成功拿到美国大学录取书。我告诉每一位学生,先享受一下,好好款待自己一番,对自己两面作战:既要有优异的中学成绩,参加许多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又要有理想的SAT等考试成绩,真是一段难得的磨练。下一步呢?下一步该是什么?“我该选择那一所美国大学呀?”在重多录取书中选择自己的最爱是件残忍的事情。我在前面写过“又到了选择美国大学的时候”一文。说来说去,几乎是连自己都不信了。原因很简单,四年的大学生活绝对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很难靠理性去分析研究,太多的没法顾及因素随时随地会发生。刚好写完上一篇文章的第二天,4月1日正好吉米要会哈佛上课,我便提议开车送他,顺便我也可以再去几所美国大学参观访问一番,因为我有许多学生被这些大学录取。尽管我的学生没有办法亲自体验美国大学的生活,至少我只好走马观花,代为观察一番。也许帮助不大,但是,多一些第一手的观察材料,我也算尽到了作为师长的责任。
波士顿在新泽西的东北方,车程300英里(500公里左右)。往常送吉米,多是我或夫人开车,离开新泽西的爱迪生(Edison)上高速95,跨乔治-华生顿桥(George Washington Bridge),经布朗克斯(Bronx),取道高速91北上,途径康涅狄克州(CONNETICUT),换高速84向北偏东,接高速90往东,历时大约5个小时,便可抵达麻省剑桥(Cambridge)的哈佛大学。4月1日早,天下小雨,气温在60华氏度,吉米开车,我坐前面陪他聊天,夫人坐在后座打磕睡。照既定路线,先奔耶鲁(Yale)。耶鲁地处康州的New Haven,在91高速的边上,去波士顿刚好路过此地。
途中,我们有休息一段时间,到了耶鲁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天气虽然没有晴,可是雨确是停了。我们先去招生办公室,问问今年招收中国学生的情况,当然我既不能说:“感谢你录了某某学生,也不能说你为什么没有录某某同学。” 耶鲁的学术地位实在是资深望重,配合美国式(来自古希腊的自由学术之风,与来自宗教的英国教育体制有所不同)的教育体制,使她成为举世瞩目的思想智库。介绍她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创新的教育体制,对于大多数今年没有拿到耶鲁大学录取书的同学意义已经不大,只能是图增几份遗憾,不说也罢。
耶鲁有许多同学和好友,听说我们路过,相约见上一面,怎奈行程已满,只好电话里相约下次再见。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6/119b8944397.jpg–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8/119b88b9ca6.jpg–
然后我们有选择地参观了一下学校,毕竟是几年没见了。可是外表上老朋友依然如故,变化不大。要说有所变化,那就是多了几所楼阁,使耶鲁的街道更显拥挤。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11/119b897e29a.jpg–
耶鲁的建筑可谓是古典讲究。12个本科生住宿学院各有各的一番洞天。建筑既有如下图所示的罗马风格大理石建筑;门道上沿翻云吐雾,额头两侧雕塑细微精美,配以钟楼大方匀称。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12/17/119b6229a08.jpg–
也有红砖尖角小窗哥得式楼宇,甚至哥得式尖尖入云的教堂。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17/119b893da88.jpg–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7/119b8b07667.jpg–
与大多数美国大学正规正举的校园相比:耶鲁是有开有收,有欧洲巨大的住宿四合院也有马路边推门就进的法学院。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19/119b8936ee3.jpg–
校园里,学生多是我行我素,赶着忙碌的日程。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22/119b8962797.jpg–
朝圣者确是心怀虔诚。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24/119b8a41f7e.jpg–
只有老玩童不知天高地厚,竟在朦胧细雨中荡起秋千,在南来北往的学生学者中悠然自得。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23/11/119b8b30873.jpg–
临离开耶鲁,天也渐渐晴朗了许多,略有依依不舍之感。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4/12/18/119b6239dd3.jpg–
从耶鲁出来,我们去下一个目标:文理学院Wesleyan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