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答谢民师推官书》看苏轼的文学艺术理念

(2013-01-03 21:52:03)
标签:

答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

谢民师

孔子

屈原

分类: 杂文天地

从《答谢民师推官书》看苏轼的文学艺术理念

    苏轼是众所周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谢民师何许人也?这恐怕知之不多。谢民师,名举廉,北宋进士,江西新淦县溧江凰山村人也,是苏轼的粉丝,十分仰慕苏轼的人品和才华,曾在在广东任推官。

    一个是广为人知,一个是鲜有耳闻,然而他们之间却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宋哲宗元祐九年,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途经广州时,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时有书信往来,相互问候,共商诗文。《答谢民师推官书》就是这期间苏轼写给谢民师的一封信。

    近日读罢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一文,从中可以领悟苏轼对文学艺术理念的独到见解。

    其一,苏轼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苏轼在《答谢名民师推官书》中赞扬谢民师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就是突显了写文章要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本质,起止得当,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这些就是苏轼所欣赏的文风。

    其二,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文辞不仅要能准确表达意思、思想,而且还应该讲求文辞的艺术性、文学性。苏轼在《答谢名民师推官书》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来阐述“辞达”论并进一步发挥。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传播不会很远。又曰:“辞达而已矣。”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

    然而苏轼在《答谢名民师推官书》中进一步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探求事物的奥妙,就像系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辞达。

    苏轼说,真能达意的文辞,必须研究描写对象的奥妙,象系风捕影一样,把握稍纵即逝的现象,然后“了然于心”;这就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认识到它们内在的本质规律,不仅熟知形态,而且掌握神韵。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还必须把“了然于心”的事物进而“了然于口和手”,这才是达到了语言艺术最高造诣。

    其三,苏轼批评了扬雄的“雕虫篆刻”,主张自然奔放,反对雕琢文辞。苏轼认为扬雄的赋“好为艰深之辞”,“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意思是说扬雄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这样可以吗?

    而对屈原、贾谊则高度赞扬,不能够因为他们的作品像赋而说成是雕虫小技。苏轼在《答谢民师推官书》“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意思就是说,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意思就是说,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升堂”有余(可以“入室”)了。

    苏轼认为贾谊若是生活在孔子那个时代,他是有资格做孔门的入室弟子的;而屈原的高度则是可与日月争辉。从苏轼欣赏屈原和贾谊来看,他是非常看重文章的文采的。

    最后,苏轼十分赞同欧阳修的观点,并引用他的原话进一步阐述文章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艺术理念。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文章就像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能够定贵贱的。

    文章的价值在于文章本身,不因褒扬而升值,也不因抨击而贬值,不必在意某些人的不同评价,有价值的东西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金子总会放光的。

    联想到苏轼的一些不朽篇章,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等,这些汪洋恣肆,大气豪放,明白畅达,文采斐然的宏篇佳句,正是苏轼的文学艺术理念的具体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