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人略览
(2011-03-05 09:38:44)
标签:
沈宋河南宋体《全唐诗》《凉州词》隋唐文人略览文化 |
分类: 知识园地 |
隋唐文人略览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十九首,残句一。“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赠薛番州》
薛道衡(538—607)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昔昔盐》,明人辑有《薛司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二十一首。“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
杨广(569—618)一名英,弘农华阴人。明人辑有《隋炀帝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四十三首。“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春江花月夜》
侯夫人(?—610)生平不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其诗七首。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春日看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其诗多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空泛。唯少数咏物诗、边塞诗或有兴寄,或较刚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曾主持编撰《群书治要》、《隋书》。著有《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两《唐书》有传。有《魏徴集》二十卷,已佚。其文虽多排偶,但用典少,语言质朴,以说理简明畅达见长。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述怀》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诗上继阮籍和陶潜传统,多写饮酒与田园生活,清新质朴,恬淡自然,其文风格亦类似,一洗梁陈浮华旧习,于当时独树一帜。原有吕才编纂《王无功文集》五卷。后陆淳删为《东皋子集》三卷。“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王梵志,生卒年不详。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今人张锡厚有《王梵志诗校辑》
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长于七言歌行,对唐代七言古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五律亦有佳作。吴之器《骆丞列传》称其“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沉,含初包盛,卓然鲜俪。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洪肆”。有《骆临海集》十卷,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最为通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一绝》
卢照邻(632?—695?)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其诗擅长七言歌行,词采富艳,韵致流转。初唐四杰之一。明张燮辑有《幽忧子集》,今人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多写景抒情之作,辞藻华丽,风格清新雄放。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对五言格律诗渐趋成熟,甚有贡献。其文虽用典甚多,但层次分明气势充沛,文字流畅。有《王子安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炯(650—693?)华阴人。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寄寓功业抱负,气势昂扬,风格豪放。今存《盈川集》十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其诗擅长五律,属对谨严,对近体诗之成熟颇有贡献。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少时与李峤俱以文辞知名,称“苏李”。其诗以写景咏物居多,长于五律,然成就不及沈宋,今存诗一卷。“文章四友”之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
沈佺期(656—716)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曾与修《三教珠英》。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长于律诗,格律谨严精密,对律诗尤其是对七律定型作用甚大。有中华书局2001年版《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杂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其诗多应制之作,尤善五律,属对精工,声韵谐美,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初唐律诗之完成颇有贡献。流贬中所作写景抒情诗,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原集已佚,有明人辑有《宋之问集》二卷。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论诗推崇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采丽竞繁”的齐梁诗风。所作《感遇》等,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亢清峻。“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有《陈子昂集》十卷,以中华书局校印本较为完备。“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
刘希夷(651—679?)一名庭芝,汝州(今属河南)人。少有才华,善弹琵琶,落拓不羁。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其七言古诗明朗流畅,在诗歌史上有一定地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660?—720?)扬州人。其诗大部散佚,今仅存两首,一为《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全唐”,乃千古绝唱;另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无甚特色。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今人傅璇琮有《王湾考》。今存诗十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为人旷达不羁,善饮,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擅长草、隶。其诗多散佚,以七绝著名,今存诗一卷。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命运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感遇》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山西太原)人。今人傅璇琮有《王翰考》。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尤以《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人,后徙绛(山西新绛)。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曾与高适、王昌龄有“旗亭画壁”传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凉州词》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其诗以平易清幽见称,为唐代创作山水诗人第一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杜甫称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四部备要》据明刻排印本较通行。今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
崔颢(?—754)汴州(河南开封)人。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其边塞诗慷慨豪迈,小诗接近民歌,淳朴生动。《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存诗四十多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李颀(690?—754?)郡望赵郡(河北赵县)人。其诗擅长七古七律。七古气势奔放,酣畅恣肆,为盛唐七古代表之作。七律声调、品格高远,形式规范,高(木秉)认为“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
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西安)人。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为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唐才子传》卷二)。尤其擅长七绝,明王世贞谓“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文苑卮言》卷四)。其诗论有《诗格》传世。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黄沙百战穿金曱,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高适(700?—765)字达夫,河北景县人。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
王维(700—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山西祁县)人,其父徙家于蒲州(山西永济西)。人称“诗佛”。其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祖。其文多骈体,用典精确,语言清新的,音韵和谐,叙事抒情说理各臻其妙。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陈铁民《王维集校注》。“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诗文多豪放俊逸,清新自然。其文骈散结合,感情奔放,与其诗风近似。其集今存宋蜀刻本,清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最为通行。“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塞下曲》;“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江夏别宋之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河南巩义市)人。杜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变化,故后人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其集有宋人王洙编《杜工部集》二十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注本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胡应麟《诗薮》称《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属河南)。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有《岑嘉州集》,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张继(?—779?)字懿孙,襄州(湖北襄樊)人。其诗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称“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比兴深矣”。今存诗三十多首。《枫桥夜泊》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元子、猗玗子、浪士、漫郎、漫叟等。世居太原,迁居汝州鲁山(河南)。其诗文风格质朴简古,淡泊自然。今人孙望有《元次山年谱》,其所校订之《元次山集》最为通行。
钱起(710?—782?)字仲文,吴兴(浙江湖州)人。其诗享有盛名,与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夏侯审、李端并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并称“钱郎”。多饯送应酬之作,“体格新奇,理致清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为大历诗风之代表人物。有《钱考功集》十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刘长卿(?—790?)字文房,宣州人,郡望河间(河北)。其诗多写荒村水乡,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尤善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集》。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送李中丞之襄州》
韦应物(737—792?)京兆成年人。人称韦左司、韦江州、韦苏州。其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著名。诗风高雅闲淡,后人以之与陶潜并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一作文明。广平(河北鸡泽东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傅璇琮《司空曙考》。其诗多判别赠答及抒写旅情之作,表现失意流落之感。“婉雅闲淡,语近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有《司空曙诗集》。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李端(?—785?)字正己,赵郡(河北赵县)人。其诗多酬赠送行、感叹身世之作,辞情捷丽,生动传神。有《李端诗集》三卷。
卢纶(748—799?)字允言,蒲州(山西永济)人。其诗多赠答送别及游宴之作,写军中生活有盛唐之音,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王士禛《分甘馀话》卷四称其为“大历十才子冠晚”。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较完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河南)人。多送酬之作,诗风富丽华美,蕴藏含蓄。明人辑有《韩君平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甘肃武威)人。其诗前期以五律见长,诗风接近“大历十才子”。中期多以七绝、七律写边塞诗,慷慨悲壮。后期则多流连光景之作。今存《李益集》(又称《李君虞诗集》)二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其诗与韩愈齐名,称“韩孟诗派”。与贾岛有相似之处,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游子吟》
张籍(766?—830?)字文昌,吴郡(苏州)人;后移居和州乌江。曾从学于韩愈,为韩门弟子。其诗工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风格质朴自然。王安石《题张司业集》评乐府诗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坚辛”。 有《张司业集》,《四部丛刊》影明刊八卷本最通行。今人卞孝萱有《张籍简谱》。“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
王建(766?—830?)字仲初,颍川(河南许昌)人。《王建诗集》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嫁娘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河南孟州)人。其散文“文从字顺”“词必己出”。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为诗,风格奇崛雄伟,亦有时怪诞、滞涩之弊。与孟郊齐名,后人称为“韩孟诗派”。其近体诗则多亲切自然之作。今有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集前注之大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陕西渭南)人。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写作《新乐府》,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做到“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新乐府序》),自分其诗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诗歌总体风格为通俗浅易,以老妪能解见称。今人朱金城有《白居易集笺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注:元 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其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与李绅、白居易同倡新乐府,风格相近。又有古乐府,“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艳体诗与悼亡诗最有特色,为人所称道。有诗文合集《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为通行。中华书局《元稹集》较完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其四)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与柳宗元交谊最深,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诗歌唱和,并称“刘白”。诗歌各体均擅,七言尤工。学习民歌,成就甚高。白居易称他“诗豪”。亦工文章,尤长于议论,在韩、柳之外自成一家。有《刘禹锡集》四十卷,今存《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刘禹锡年谱》。“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山西永济市),世称“柳河东”。为唐代古文大家,与韩愈齐名,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应“词正而理备”,“文畅而意美”,“有益于世”,反对“贵词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作大抵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游记、骚赋五类。韩愈谓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其诗多为贬官后作,抒写去国哀怨之作清峻沉郁,描写贬谪生活而较闲适之作温丽情深,苏轼称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今人吴文治等整理诗文合编《柳宗元集》四十五卷,附外集上下两卷及补遗,较完备。“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河南宜阳)人。其诗名早著,贞元末即与李益齐名,称“二李”。其诗多感时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托意鬼境,风格奇崛幽峭,秾丽凄清。有“鬼才”“鬼仙之词”之誉。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浙江绍兴)人。其诗长于五律七绝,多送别酬答及题咏纪游之作。描写细致,意境含蓄。有《朱庆馀诗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二首。“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闺女意献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成年(西安)人,祖籍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纯,风华流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其五言古诗则多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多感发时事、直议朝政之作。他认为文章“当以意为主,气为辅,辞采章句为这兵卫”,故为文多识见超卓,笔力遒劲,气势充畅,文辞华美。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清冯集梧《樊川文集注》及《樊川诗补遗》较通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祖父起迁居郑州。其诗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多忧国讽时、感慨身世之作,近体尤佳。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诗概》),“沉博绝丽”(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其无题诗意境朦胧,尤为人激赏。通行本有清人冯浩《玉谿生笺注》,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最完备。又擅长骈文,有《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二十卷,已散佚,今有冯浩《樊南文集详注》和钱振伦兄弟《樊南文集补编》,较完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温庭筠(812?—970?)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人。时号“温八叉”“温八吟”。 今人夏承焘有《温飞卿系年》。其主要成就在词作上,为花间词派鼻祖。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然成就不及李。较擅长近体诗,怀古咏史诗格调甚高,感慨深切;写景诗亦清新健拔,常以不用动词勾勒画面见长;闺情诗则婉媚香艳,脂粉味甚浓。清曾益、顾予咸、顾嗣立有《温飞卿诗集笺注》,为今之通行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罗隐(833—910)本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浙江富阳)人。其诗多写怀才不遇,间有讥刺时世者。诗风近于元白,通俗坦直。尤长七律。今人雍文华校辑《罗隐集》较完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至今传诵人口。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后字袭美,襄阳人。早年隐于鹿柴山,自号鹿门子、醉吟先生、间气布衣、醉民、醉士等。工诗能文,诗学白居易而作《正乐府》,文学韩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著有《皮子文薮》(诗文合编)十卷、《胥台集》七卷、《皮氏鹿门家抄》九十卷等。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西安东南)人。在洛阳作《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长于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其诗多怀古伤世、离情感旧之作,诗风凄婉清丽,擅长近体诗,七绝造诣尤高。有《浣花集》,近人向迪琮校订《韦庄集》较完备。“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
聂夷中(837—884?)字坦之,河南人,一说河东(山西永济)人。其诗多关心民生和讽谕时世之作,朴实无华,语言通俗。《全唐诗》录存其诗为一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属江西)人。世称“郑都官”。其诗与许棠、张乔、周繇、温宪等齐名,称“咸通十哲”。擅长五七言近体,多咏物写景、送别唱酬及感叹身世之作。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以《鹧鸪》诗最著名,时称“郑鹧鸪”。欧阳修《六一诗话》称“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今存其自编歌诗《云台编》(又名《郑守愚文集》)三卷。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旅寓洛南村舍》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人,或称陕西合阳人。其诗擅长七律,《唐才子传》称其诗“恬和浏亮”。《全唐诗》收存诗一卷。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
初唐四杰: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夏侯审、李端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唐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