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2009-06-02 15:54:37)
标签:
教育考研高中化学初中化学高一 |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一般有:1、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2、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知识学得不扎实。3、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而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4、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存在由来以久,只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纵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容量多,叙述简明扼要,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学习就有一定难度。这里就存在过渡和衔接的问题。
衔接问题的对策
教师应重视初高中化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不能忽视。研究如何使高一新生平稳过渡是教师在高一新课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事情。由于现在的一般高中生基本上是由完全高中和不完全高中学生组成,学生层次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在高中一年级采取各种方法开设“衔接教学”课;有的在高一先划出一定教学时数复习初中化学;还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复习补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复习补充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在高一学习阶段的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诸方面学习要求的平稳提升。因为才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要适应高中学习,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过程。高一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方法
1、注意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教学中主要强化化学用语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化学用语的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绝对必须的。但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这方面要求一般不高。但从为高中化学学习提供基础角度看,又有点过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只能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从元素、原子、分子、物质性质进行系统复习和分类,归纳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明白物质种类繁多而有序。复习过渡中还需要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重视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所以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作为高一的化学老师,要弄清初、高中教学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区别。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在理解化学问题时,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弱;在学习能力上表现为阅读教材时理解、归纳能力弱。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思维方式,还必须习惯抽象思维,对化学问题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具备简化归纳、抽象问题具体化、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技巧。这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养成课前预习习惯: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做好获得欲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能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事实是多数学生往往将预习流于形式。教师要先给学生讲清预习的重要性,动员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拿出一定时间进行预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对于知识性内容,进行简单、快速的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找出不明确的地方,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集中精力;(2)复习相关的旧知识;(3)对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达到记忆的程度。这样做费时不多,而课堂上听课时又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为学生的学习争取了主动,同时也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重视课堂听课:听课是学习的关键,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听课,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抓住重点听,循着线索听;其次,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记好听课笔记能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也便于课后复习。经常检查,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最后,要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提问,使大脑保持活跃的状态,把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
做好课后复习:通过复习能掌握知识的脉络体系、重点、难点和要点,教师应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做到课后看书。其次,做到课后小结,对教学知识加以梳理,概括归纳化学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迁移知识。
培养解题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表现在能否熟练应用各种思维方式,迅速解答各类试题。教师可以利用典型试题点拨思路、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激发学生多向、灵活、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启迪学生抓住关键、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设计信息丰富的试题,指导学生筛选,处理众多信息,引导思维。利用反向思考,训练逆向思维。
3、改变教学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同时,还应突出训练一些重要问题——即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且在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选择一些试题,由学生练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在高中会考、高考仍考到,这样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就会在复习课中自觉认真地参与。
通过复习衔接,让学生适应了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也熟习了学校的情况和身边同学,这样消除了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同时也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高中学习的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