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的《山乡巨变》

标签:
杂谈 |
这部连环画,一般认为,是新中国最有成就的连环画之一。该连环画1套4册,近600页。其中1-3册,历时四年完成。页页一丝不苟,难能可贵。
贺氏融和了中国传统的单线白描(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等)与小写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及严格的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给人们面目一新的感觉。真是雅俗共赏。
贺氏的连环画,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十分注意画面的构图与视角。每一幅画,都像一张完美的照相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镜头。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大家都知道,那是当年描写合作社运动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正面歌颂了那场过激过火的运动,但是,由于没有后来者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那么左,和柳青的《创业史》等小说一样,在文革中,照样受到极左派的批判。
小说《山乡巨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成为史诗般的作品,但作品中浓厚的当地农民生活气息,还是值得一读。并且,丝毫不妨碍贺氏的《山乡巨变》连环画,成为传世之作。
文革前的那段时间,运动不断,文艺工作者受到的禁锢不小,但还是产生了一些不朽的伟大的作品,这似乎是个怪现象。
最具典型的就是1959年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贺氏的《山乡巨变》连环画,虽然影响不如前者,以笔者一管之见,仍和前者有类似之处。
他们出作品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非常纯洁,有热情,坐得住,舍得下大力气,去干一件事情。七情六欲,少;名利思想,不敢有;受到的干扰(政治方面除外),就小。
新时期开始后,何占豪、陈刚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梁祝》这个作品,只有在那种年代,那种年龄时,才能创作出来。现在,叫我们再写一部类似作品,是不可能的了。为什么,一是内心复杂了;二是根本就静不下心来。
去年,贺友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每个时代不一样。过去人是不攀比的,顶多楼上楼下比比,不会去跟荣毅仁、跟住花园洋房的人比,现在日脚是好过了,但风气极坏,衣裳是越穿越讲究,心是越来越大,心态都不好,浮躁。就说知识分子圈里的事体,复旦剽窃人家成果的,还是professor来,多可悲啊,过去是不会有的。大环境不好,人心坏了,走在路上,一路能看到多少不堪入目的事情啊……”
贺氏的《山乡巨变》连环画,同样是得到大众和专业人士认可的,民族化的作品,作品同样没有排斥西方技法,同样是怀着一颗纯情的心,静下来坐了一段冷板凳的成果。
可惜的是,中国连环画的命运,还不如京剧和相声,它已经死亡了。
连环画《山乡巨变》欣赏
【贺氏最出彩的一组画面:面糊亭醉酒。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上下左右地摇来晃去,艺术地再现了饮者大醉后的情景,令读者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