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追思册》前言、要目、碑记及封底文字

写在前面
梁志宏
尊父梁伟文不幸英年早逝,慈母梁翠妮耄耋之年善终,是我们家园天倾地裂的重大事件。为父母养老送终,是儿女扛在肩头的首要义务;但送终并不意味着终结,还有子孙后代对家业和家风家脉的传承。这是一个重大命题,也是长远任务,需要儿女孙辈一代代解答和完成。
在痛别和悼念母亲的日子里,作为长子和作家,我想到编印一本以照片诗文形式,简要纪录父母生平和儿女感恩追思之情的册子。兄弟姐妹商定,于2019年5月母亲去世周年时,为父母合葬墓立碑,遂以《立碑追思册》为名印行。
我和弟弟志祥对此认识一致。前几年我俩主编了远溯梁氏明代始祖,从祖父母以降五代人生存繁衍的图文志《家脉》,这一次则各有计划分头实施。
我先行撰写了两篇各七八千字的散文《妈,我想把你拉在人间》和《母亲的遗存》,已在有关刊物发表。志祥含泪完成了长达六万字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母亲》,既有感人的细节描述,又有对父母恩情功德和家风的总结,另印一册传世。图文册则由我一手编著,精选纪录父母生平与风貌的照片,配上我多年来写的诗歌和文摘,以及家人有关文字,力争编成一本记录父母从乱世漂泊、立足太原创业,到养育儿孙、家道兴旺的编年册。诗文除另有署名外皆为我作,照片说明也以我的身份叙述。
由于篇幅所限,父母早年照片很少,本册所展现的只是飞鸿片羽,家人可以按照链接提示阅读相关图书和文章。
谨以拳拳孝心、薄薄诗书,祭献于父母大人灵前,纪念尊父与慈母合葬安魂一周年。图照和文字的作用在于记录和传承。若干年后,梁家子孙后代或许通过这些册页回望与缅怀先祖,那将是对祖辈在天之灵的慰藉。
2019年5月5日
要 目
第一部分 乱世漂泊 立足太原(1920年代——1949年)
默默家山/父母成婚/龙城落脚/漂泊立足
第二部分 艰辛创业 家道初兴(1950年——1978年)
盖房建成独院/父母行色匆匆/灾年苦度饥馑/含辛茹苦育后/尽孝奉老送终/父母铺路儿女成才/父亲积劳病逝
第三部分 母恩浩荡 家和业兴(1979年——2018年)
老院风水宝地/母爱泽被儿女/母亲出游四方/老院拆迁安置/家园亲情(婚礼曲、隔代亲)/祭父追思/故乡情缘/幸福晚年(探亲、祝福、诗画)
第四部分 痛别慈母 安魂立碑(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
天星沉坠/入土为安/逢七祭母/亲友同悼/梦里父母/著文缅怀/百日隆祭/清明祭祖/悼别叔父/周年立碑

父母合葬墓碑 碑记
冥冥地府
浩浩天庭 仙山琼阁
栖吾双亲
祖上耕读
德隆望重 家风淳朴
誉满乡邻
吾父梁公
长子长孙 忠厚仁义
勤劳本分
吾母梁氏
与父同村 心地善良
聪慧贤能
天作良缘
嘉年成婚 相濡以沫
白首同心
乱世离乡
太原谋生 置家立业
九转功成
建国之后
太钢作工 恪尽职守
载誉留名
生养五子
茹苦含辛 崇文重教
光耀门庭
侍奉二老
孝贤恭顺 龙城仙逝
移灵井陉
立身处世
诚实守信 乐善好施
遐迩皆闻
积劳成疾
尊父抱病 英年五九
撒手西行
当家立事
慈母苦撑 岁至九五
高寿而终
父范母仪
卓荦不群 传守家风
福泽满门
一生劳碌
叶落归根 德业煌煌
庇荫后人
抚今追昔
泣血成文 勒石慰痛
记吾慈亲
英魂远去
虽逝犹生 精神不朽
恩泽永存
子 志宏 志祥 跪撰
戊戌年九月初八

父亲母亲精神遗产十二条
第一条“善良”,即:说话办事以善为本,积善成德从一而终,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第二条“孝顺”,即:对待父母心存感恩,尽其所能养老送终,不做不恭不敬之事。
第三条“慈爱”,即:待儿待女舐犊情深,含辛茹苦操劳一生,不做疏于养教之事。
第四条“节俭”,即:时时处处精打细算,穷时富时一成不变,不做大手大脚之事。
第五条“诚实”,即:为人处事实心实意,童叟无欺抱诚守真,不做心口不一之事。
第六条“慎行”,即:怀德自重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严守本分,不做有违礼法之事。
第七条“有志向”,即:有抱负、有追求,不畏难、不苟安,不做得过且过之事。
第八条“有恒心”,即:有耐力、有韧劲,不朝三、不暮四,不做虎头蛇尾之事。
第九条“能吃苦”,即:恳下苦、恳出力,不偷懒、不耍奸,不做游手好闲之事。
第十条“守信用”,即:言必行、行必果,不妄言、不蒙骗,不做言而无信之事。
第十一条“能容人”,即:能容言、能容事,有大局、有胸襟,不做吹毛求疵之事。
第十二条“知感恩”,即:有良心、明事理,不忘本、不负义,不做过河拆桥之事。
——摘自梁志祥所著《我的父亲母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