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罗生:从《水土》看哲夫的生态创作特色

标签:
哲夫章罗生《水土中国水土生态报中国环境报 |
分类: 哲夫生态纪实类 |
从《水土》看哲夫的生态创作特色
章罗生
@当当 《水土 中国水土生态报告》http://t.cn/Eyrg5Me
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哲理议论的有机融合,是生态报告文学作家的共性。但作家哲夫因长期坚持与执著探索,实际参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战略行动,显得更为自觉与突出。
最近,哲夫长篇作品《水土——中国水土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水土》)出版,这是其又一超越自我的创新力作,不但集中体现了作家以往的创作特色,而且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水土》我们能进一步窥见哲夫生态系列创作的鲜明特色,及其对中国纪实文学发展的积极探索与独特贡献。
作品以系列为主,宏观综合性强,推进了兼具新闻与纪实特点的文体创作
就文体而言,报告文学是在新闻与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天就兼具二者特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与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游离于新闻、散文与报告文学之间。此后,黄宗英、陈祖芬与陈启文等人的作品,将自己的采访与见闻等融入其间,也带有游记与访问记等散文性质。而哲夫的生态系列则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这表现在他的生态纪实创作,几乎都是采访、调查后的产物,不仅写了“我”的见闻与感受,而且记录了有关人、事与活动,因此,不但带有游记与访问记的特点,而且兼备“新闻实录”的性质。
这个特征,在“江河三部曲”与《世纪之痒》中有鲜明表现,而且在《水土》中也得到了继续发展。在《水土》中,作者具体记录了他从新疆、西藏、黄土高原,到湖南、湖北的洞庭湖与鄱阳湖,再到北京与深圳等大中城市,系统考察全国水土生态环保的见闻与感受等。可以说,哲夫的生态纪实系列,创造了一种散文与新闻、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新文体——“报告体”。
而这部作品,也丰富了哲夫的系列化创作。迄今为止,哲夫已创作了一系列主题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作品,包括“纪实”报告文学与“虚构”小说两大类别。其中“小说”类别包括《天猎》《地猎》与《猎天》《猎地》等“猎”字号系列和《天欲》《地欲》与《人欲》等“欲”字号系列;“报告文学”系列则包括“江河”系列与“水土”系列等。
这些作品表现出的宏观综合程度,兼具“大而全”与学术理性的特色,十分鲜明和突出。
比如,哲夫的作品在标题、立意、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均立足“中国”与“世纪”,放眼全国与世界,力求大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宏观把握。如《世纪之痒》将副题定为“中国生态报告”,立意是“资源匮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将成为致命的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瓶颈”。《长江生态报告》则记录了长江流经的13个重要省市(区),《黄河生态报告》则考察了黄河流域的9个省市(区)。《水土》也是这样,分别考察走访了陕西、山西、江西、西藏、新疆和北京等省市(区),选取其典型人事,对中国的“水土生态”进行了全面考察与“报告”。
创作知识性、学术性强,丰富翔实的资料可帮助人们获得系统、生动的环保启蒙与教育
哲夫的创作知识性、学术性强,资料十分丰富,既有报告文学与生态文学等所具有的共同特色,又有其独到之处。
一方面,其创作所涉及的学科与知识领域极其广泛: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法制、哲学、新闻、文学与生态、水利、动物、植物以及生物、医学等。
另一方面,无论是揭露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还是肯定历史进步与人民贡献,作品在进行具体描述时,都辅以翔实史料与统计数据等,如对各地水质污染、土地沙化、植被破坏、耕地减少,以及退耕还林、政府投入与成败得失等的对比、说明等。如《水土》中的以下文字——
资料显示:洛川县城所处区域的黄土塬距今有250万年的历史,由数百万年的风携尘埃层层堆积、同时遭受雨水剥蚀而成。其剥蚀面堆积有从新近纪晚期到整个第四纪的黄土地层,沉积层达200米以上。以黑木沟国家黄土地质公园为例,黄土剖面构成分别是:蓝田红黄土、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坡头黄土。地质构造系华北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层东翼(移),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
正是如此,人们阅读其作品,不但可了解中国环保的历史、现状与有关信息,还可受到系统、生动的环保启蒙与生态教育。
语言灵动,风格多样,通过个体感受引发大众共鸣,讴歌国家、民族、时代和全人类命运
哲夫的作品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紧密结合,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与现实人事等融为一体,因而在总体上表现出自由、鲜活等“散文化”。同时,还擅于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活跃于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感受、见闻、描写与议论等显得真实、自然与亲切、可信。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更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品中,他除了引经据典,还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这一点,在《水土》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水土》中,几乎每章都有诗词,或配合其写人叙事,或在末尾概括点题。如第1节~12节有关陕西的考察,其中既引述了《诗经》、陕北民歌(《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条大河》)等,又在篇中穿插了哲夫自己创作的四言、五言新韵与七言诗。而在第90节~96节有关新疆水土的文字中,他不但自创了四言、七言古风等诗歌,还创作了《千秋岁》《青玉案》与《记友人》等词曲。
有人说:“在中国,还没有哪位作家像哲夫那样用几十年时间一直在关注国家的水土生态建设。”其实,仅凭这一点,哲夫就值得我们致敬。而他在漫长岁月中不辞劳苦的奔走和创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他对国家、民族、时代和全人类命运的呕心咏叹。
(作者简介:章罗生,湖南大学纪实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前一篇:哲夫:叹失兰草青溪
后一篇:哲夫: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